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69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李栋  赵敏  刘再华  陈波 《地学前缘》2022,29(3):155-166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池(地表水)耦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碳同位素(13C- 14C)方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和传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中DI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1)泉-池系统中DIC和POC的Δ14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泉水中Δ14C值低于池水中Δ14C值,反映后者可能有“较年轻”的CO2的加入;(2)池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和池中水生植物共同控制;(3)池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浓度明显高于泉水,且其Δ14C值表现出与沉水植物和DIC的一致性(表观年龄均为3 200900 a),说明池水POC主要源于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了碳酸盐风化产生的老碳(DIC),使新形成的有机质在表观年龄上“偏老”;(4)池水水体内源有机碳对水体POC的贡献在75%以上,内源有机碳通量(以C计)在250 t·km-2·a-1至660 t·km-2·a-1之间,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应的地表水系统具有最大的内源有机碳占比和通量,指示了沉水植物控制型浅水水体初级生产对有机碳循环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在岩溶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来调控水生植物群落对于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潜力。  相似文献   
102.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良好的适合高等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但是在目前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梳理、整合能力不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能力稍显薄弱,因此亟需更多引导。文章综合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概念,作为新的教学元素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由此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增强型混合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在2020年南京大学《古无脊椎动物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进一步证明其在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3.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is a data-intensive discipline that involve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mpila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Traditional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is a labor-intensive task with the added complexity of using unstructured knowledge and unstandardized terminology. Therefore,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beginners or non-geology scholars who lack a systematic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These hurdles could be partly alleviated by having a standardized, structured, and systematic knowledge base coupled with an efficient automatic machine-assisted sedimentary facies identification system. To this end,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knowledge system for fluvial facies and carried out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Components include a domain knowledge graph for types of fluvial facies (meandering, braided and other fluvi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bedform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etc.) with visualization, a method for query and retrieval on a graph database platform, a hierarchical knowledge tree-structure, a data-mining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machine-analysis of publication texts, and an algorithm model for this area of sedimentary facies reasoning. The underlying sedimentary facies identification and knowledge reasoning system is based on expert experience and synthesis of publications. For testing, 17 sets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data that included details of sedimentary facies data (bedforms, grain sizes, etc.) were submitted to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 then compared and validated. This testing set of automated reasoning results yielded an interpretation accuracy of about 90% relative to the published interpretations in those papers. Therefore, the model and algorithm provide an efficient and automated reasoning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and route for the rapid and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from literature data or direct use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04.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1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20-20时降水及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辽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6.5 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17.5站次,两个大暴雨多发区分别位于辽宁东南部和南至西南沿海地区。辽宁东南部大暴雨多发区由于受台风、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多种系统及地形影响,易出现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大暴雨发生次数较多,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较大,大暴雨中心出现在凤城,降雨强度最大达212 mm/h-1。南至西南沿海大暴雨多发区易受台风和华北气旋及地形影响,以区域性大暴雨为主,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也较大,但最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与大暴雨日数的中心不一致。区域性大暴雨的降水量极值对大暴雨降水量极值的贡献最大。大暴雨平均降雨强度的逐时变化呈单峰型分布,08时降雨强度达最强,20时降雨强度最弱。辽宁省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大暴雨日略多于7 月。最早和最晚区域性大暴雨均是受江淮气旋影响,并出现在辽宁省南部地区。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年代际变化周期为10 a。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主要周期分别为36 a和10 a。预计未来6 a辽宁省仍处于大暴雨较多的阶段,并可能多以局地性大暴雨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05.
基于Illustrator的专题图制作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婧  周德华 《安徽地质》2006,16(2):140-143
介绍了基于Illustrator的专题图制作过程,及其在专题图制作中所体现的优越性,同时以淮南潘集区生态规划为例,介绍Illustrator在各种规划图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6.
胡冬芽  任保刚 《测绘科学》2012,37(5):187-189
本文在系统介绍遥感图像检索中边缘特征描述方法的基础上,将边缘特征归纳为边缘图和边缘方向两类特征。通过对遥感目标图像库和纹理图像库上所做实验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算法的特性,并指出综合两类特征可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检索性能。  相似文献   
107.
魏占营 《测绘科学》2012,37(5):78-80
利用剖面图进行地质体建模因其复杂度很高,常常是利用CAD或类似的地质建模软件进行交互式的建模,因此非常耗时。本文以大坝地质平切图(剖面图的一种)为数据源,开发了一种"多段连接"的方法可以自动构建地质体的三维表面模型,以及一种"三次搜索法"用于模型剖切分析,并在实际项目中验证了本文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Remarks on Doppler-aided smoothing of code rang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moothing techniques can be applied in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DGP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oises of code pseudo-ranges. The existing carrier-aided smoothing techniques suffer from the problem of cycle slips; the smoothing procedure has to be restarted from beginning in the presence of cycle slips, which leads to a sudden decrease of positioning accurac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ppler-aided smoothing technique is immune to cycle slips. The condition for applying the Doppler-aided smoothing technique is studied.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Doppler-aided smoothing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 examples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study. Received: 20 February 1998 / Accepted: 2 September 1998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大陆强震轮回活动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通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研究发现,地震活动呈现为时间上轮回和空间上迁移的动态图像。为探索这种图像的物理本质,本文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含有多个活动地震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文中用若干列并联排列的基本元件(由Maxwell体和刚性滑块组成)来模拟地震活动带,并用耦合元件来模拟地震活动带之间和带内各段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强震的轮回活动以及高潮中成组强震间的相互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10.
地震孕育发生的场源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耿鲁明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3,9(4):310-319
场和源在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中已成为两个最重要分友。本文应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地震活动中的场源关系。模型以非线性元件构成的网络系统来模拟含有多个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在模型边界上加以定常应变速率,则在模型中可产生高低起伏的轮回式地震活动,并形成应力场强度和应变能高低起伏的准周期变化,各地地震活动轮回有其主体活动地区,不同的轮回之间常显示出地震主体活动区的空间转移。同时,若将模型中达到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