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引起地学领域的革命,而海量大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是数据高效利用的前提。英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最早成立的国家地质调查局,拥有海量的地学数据资源,通过近年来对数字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在数据的开放共享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国的最前沿。文章对英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资源管理和数据共享方式进行了分析调研,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开放地学的主体组成,以及他们与同行合作建设的数据库。开放地学全面汇总了地调局内的数据资源,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共享将所有数据集有机链接,通过数据和模型的巧妙结合,在满足用户数据需求的同时,对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框架下地球科学数字化工作的良好典范。  相似文献   
2.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体系架构、数据组织方式和服务对象通常存在显著差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领域主要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数据表结构、数据特征和数据量等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了其数据整理方式、核心在线功能、数据共享特点和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近年来数据驱动下的古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实例,提出一站式全生态链数据平台的建设设想,为深时数字地球(DDE)建设多学科融合、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亚丁斯克期华南滇黔桂地区沉积环境分异明显,主要发育局限或半局限海台地沉积区、开阔海台地沉积区和台地边缘沉积区,不同沉积区䗴有孔虫动物群面貌也有所区别。本文详细研究了黔南地区的猴场打望剖面和惠水竹子冲剖面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的地层,在打望剖面识别出4个䗴类化石带,由老至新为Pseudoschwagerina beedei-Sphaeroschwagerina constans共存延限带、Staffella xiushuiensis-Eoparafusulina contracta富集带、Pseudofusulina ellipsoidalis富集带和Misellina subcycloidea间隔带。竹子冲剖面识别出3个化石带,由老至新为Pseudoschwagerina uddeni-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组合带、Eoparafusulina certa富集带和Staffella discoides延限带。对滇黔桂地区不同沉积相区剖面䗴类动物群以及沉积相特征的综合研究显示:开阔台地或台地边缘环境的䗴动物群以Pamirina为特征分子,同时还产出丰富的希瓦格䗴亚科(Schwagerininae)分子;局限或半局限台地环境的䗴类以史塔夫䗴亚科分子(Staffellininae)为主。沉积环境对䗴有孔虫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水动力、光照和氧气含量。个体较大、隔壁褶皱强烈的纺锤形希瓦格䗴亚科分子更适应水动力强、透光性好、氧气充足的水体;小个体、结构简单的史塔夫䗴亚科分子可在透光性差、含氧量较低的水体中生存。  相似文献   
4.
石炭纪是地质演化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西造山运动,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达到峰值,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导致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华南,石炭纪中期,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广泛发育一套白云岩沉积。本文系统总结华南3个主要碳酸盐台地内白云岩的厚度及时代,识别出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结合石炭纪中期全球气候环境特征,认为冰期兴盛引发了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南各沉积盆地形成利于白云岩化的环境,白云岩得以发育。而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可能与各沉积盆地独特的构造演化以及不同成岩模式有关。中下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主要为萨勃哈模式和成岩早期浅埋藏的渗透回流模式,形成相对较薄的白云岩沉积;中南部和西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为渗透回流模式,成岩规模较大,沉积较厚。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并由国际最大的地学组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第一个大科学计划。这个为期十年(2019~2028)的大科学计划将协同全球科学家,整合过去数十亿年的地球演化数据,共享全球地学知识,打造“地学谷歌”。通过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学科知识体系重建,形成地学最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建设多样化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7.
地质露头或剖面是地质学中重要的数据资源,在科学研究、科普与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传统的地质露头展示方式缺乏现实感和空间感。为了弥补该缺陷,实现重要地质露头的数字化与高质量服务,笔者团队将虚拟现实的全景可视化技术结合到地质露头展示中,设计与开发了一款基于iOS的地质露头全景可视化软件GeoPano。该软件通过在移动端设备上调用Web接口,获取并展示前期采集、制作并集成到在线数据库中的地质露头全景图,实现地质露头的水平360°自由环视或720°全视角浏览以及缩放、查看细节等功能。此外,该软件还提供剖面名称、地理位置、地层描述、古生物概况等专业信息,帮助用户充分了解地质露头的真实发育情况、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基本的地质学信息,从而辅助地质学基础研究、野外科考、科普和教学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用Rarefaction方法对华南早-中二叠世(蜓)类物种表面分异度进行了统计验证,证明华南(蜓)类动物群物种数在早二叠世初迅速增加,并在紫松期保持稳定的高分异度状态;自早二叠世隆林期起,(蜓)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开始下降并呈长期低迷状态;随着具副隔壁类群的出现,(蜓)类物种数在早二叠世晚期有所回升;中二叠世孤峰期(蜓)类动物群物种数再次增加,但其规模远小于早二叠世初(蜓)类动物群的辐射演化;中二叠世中、晚期(蜓)类物种分异度持续下降,至中二叠世末大部分(蜓)类物种消失.  相似文献   
9.
利用西南地区 10条石炭系—二叠系剖面上的类分布建立了该地区早—中二叠世类复合标准序列( CSS) ,总结了类 6 8属 6 32种在该地区的分布延限。根据类物种在复合标准序列上的分布规律 ,阐述了这一时期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西南地区类物种分异度在早—中二叠世变化显著 ,共经历过三次快速增长时期 ,分别与假希瓦格亚科、米斯亚科及新希瓦格科的辐射演化有关 ;而物种分异度的两次大幅度下降则分别反映了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及中二叠世集群灭绝事件对本地区类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良好的适合高等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但是在目前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梳理、整合能力不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能力稍显薄弱,因此亟需更多引导。文章综合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概念,作为新的教学元素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由此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增强型混合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在2020年南京大学《古无脊椎动物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进一步证明其在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