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谱分解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在传统的地震资料解释中存在着复杂地质体的反射层位准确拾取难、沿单一解释层位提取属性不客观等不足。文中介绍一种适用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短时窗谱分解和调谐三维体技术。方法:该技术针对薄层单元地质体计算属性,它利用有限带宽地震子波内各种频率分量特性。结果:精细刻划复杂地质体内部地层反射特征,从而客观揭示复杂储层的纵横向变化趋势。结论:以缝洞型碳酸盐岩溶洞实例结果说明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2.
复杂地表条件反射振幅一致性校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表一致性数学物理模型的前提条件进行剖析,合理地确定了反射振幅一致性校正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及其实现条件提出使用共轭梯度方法在时间域对地震记录进行谱分解处理. 通过选择复杂地表条件地区的较为典型的地震记录进行资料处理,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校正因复杂地表条件等因素对地震反射振幅而产生的影响. 在复杂地表条件及信噪比较低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该方法具有处理速度快、抗噪能力强及实际应用效果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首先阐述了正交三角分解法的基本原则,针对光束法平差中设计矩阵的特点,讨论了使用正交三角分解法解算光束法平差的有关问题。该方法最明显的优点在于,较好地解决了“多余观测分量的严密快速计算”问题,使Q_(?)计算变得非常简单。此外,该方法的数字计算精度及解算速度也优于目前人们所用的方法。最后给出几个算例及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04.
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波场分解和震相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介质中弹性波场的传播特征和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从数学上进行严格的推导,得到了模型与资料拟合的最大似然判据,以检验地震波列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波型的能量。利用概率滤波可得分解后的地震图,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到震相到时。用此方法处理P波资料,效果较好。对于剪切波资料,有时处理结果不十分理想。这可能是由于径向分量和横向分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造成的。对于因介质各向异性而形成的分裂剪切波,用此方法得到的S波到时为快S波到时。此方法对于单台三分向记录资料的处理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5.
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是一种新的处理非平稳、非线性数据序列的方法,能够分解出研究对象在不同尺度上的波动信息。该文对195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了EMD分解及相应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多尺度的周期性波动,与西方经济学中的4种周期基本一致。2)根据各IMF分量的波动变化趋势及其绝对值贡献率的走势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3)我国三大地区均已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中西部地区将在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6.
一种新的固体潮观测数据特征量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应用于固体潮观测数据的处理,通过对模态分量从频域上以及从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上与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证明:经验模态分解可以将固体潮观测数据完整地分离成5种特征量:潮汐观测高频信号、半日波信号、周日波信号、潮汐观测低频信号和观测数据的长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07.
In 2008, the very extensive tropical peats were estimated to be about 182 million ha spanning South America, Asia and Africa. About 20.3%(36.9 million ha) of this area exist in Asia. Peats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ir degree of decomposition, namely Fibrists, Hemists, Saprists and Folists. This makes them different in characteristics. The activities of microorganisms vary in different types of peat due to, for example, the sapric layer of well humified peat can provide water and food to microorganisms during heat stress. In another scenario, deeper peat is older and typically has lower levels of labile carbon to provide substrate for microbes compared to surface peat.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layers of peat is essential as microorganisms play major roles in peat decomposition and are important to ecosystem processes. These peats are a very important global carbon(C)store or reserve and could severely impact climate change if not managed well. Peatlands can store as much as 40 to 90 Gt C. Mis-management of peats could severely impact the environment particularly the emission of carbon into the atmosphere. For instance, clearing of peatlands using fire has been reported to release an estimated 88 t C ha~(-1) to the atmosphere.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ropical peat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main influences are:(i) changes in temperature,(ii)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or rainfall,(iii)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and(iv) fire and haze. This paper is a brief review on these four influences in rel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t is apparent from the brief review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continued short and long-term research to better understand tropical peats and how they affect our climate. This will hopefully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edicting better what could happen under various scenarios.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揭示地球固体潮中谐波成分间的相关乘性调制关系与非相关叠加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来分析重力固体潮信号中隐含的潮汐谐波。根据地球、月球与太阳旋转轨道的位置关系,建立了一个引潮力的正交分解模型。进一步,基于改进单形进化智能优化算法的独立分量分析的重力固体潮正交分解模型上,利用谱相关方法,对重力固体潮的独立成分进行谱相关分析,从而完整实现了潮汐谐波加性正交分解之后的乘性解调。最后,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并引入理论信号作为参考背景,利用以上模型与算法进行对比处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与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潮汐谐波的正交分解,凸显能量较弱的长周期谐波分量,并从谱相关图谱中反映潮汐谐波调制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水温度、盐度、pH、N/P比下,沙海蜇消亡过程中海水溶解氧的变化特征,这对探讨水母灾害性暴发后消亡的环境影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沙海蜇的消亡可引起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显著降低,不同海水温度、盐度、pH、N/P比条件下沙海蜇消亡引起的海水溶解氧浓度的降低无显著差异,但与没有沙海蜇消亡时,海水溶解氧的变化相比则差异显著。沙海蜇消亡一般需要6—7天时间,在高N/P比的海水中,沙海蜇的消亡时间延长。沙海蜇的消亡造成水体的严重缺氧,水体氧饱和度低于20%,从第2天到第3天,本底海水、不同过程温度、盐度、pH条件下,消耗水体氧的量剧增,第6天达到峰值,但不同N/P比条件下,水体溶解氧的降低在第2天即可达到一个耗氧的高值,一直持续到第7天出现峰值;海水温度、盐度、pH、N/P比变化,可导致沙海蜇的消亡过程中水体氧消耗量的变化,就这四种影响因素而言,其平均最大耗氧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温度(23—30℃区间段)>pH(5.0—9.0区间段)>盐度(21—33区间段)>N/P比(16:1—240:1区间段),分别为39.9、39.7、38.0和35.9mg/(kg.d),相对而言,水体温度和pH对沙海蜇消亡过程中氧消耗量影响较大,水体N/P比和盐度影响较小。所以,沙海蜇消亡过程中,由于海水温度和pH的变化形成的低氧区更为严重,而且在当今富营养化(高N/P比)的近海水域中,水母的消亡高耗氧的时间加长,对海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0.
针对多波束水深数据中存在的系统性残余误差,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来削弱残余误差的方法: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多波束测深数据作一维分解,将非线性、非平稳的多波束测深数据分解成准线性子波,然后构建水深数据趋势项与残余项,利用中央波束趋势项建立整体数据趋势项,最后加以水深数据残余项还原海底地形,削弱残余误差影响。通过实测多波束测深数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