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46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419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 significant focus on infrastructure,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a vast region, and it also provide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mbined pressure of climate variability, intensified use of resources, and the fragility of ecosystems make it very challenging, however, to achieve future sustainability. To develop the path in a sustainable way,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ssues across nations and evaluate them in a scientific and well-informed approach. In this context, the Digital Belt and Road (DBAR) program was initiated as an international venture to share expertise, knowledge, technologies, and data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Earth ob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ig Earth data applications to support large-sca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identify pressing challenges, present the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foci of the DBAR program, and propose solutions where big Earth data can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his paper calls for further joint actions and collaboration to build a digital silk road in suppo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s.  相似文献   
52.
印度洋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和环型振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5个长周期地震仪台站观测的3天的VHZ、VHE和VHN波形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激发的0S3~0S78的基频球型振荡和部分谐频球型振荡和0T3~0T67的基频环型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符合的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球型或环型振荡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3.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勇  李琦 《地学前缘》2006,13(3):99-103
针对国内外数字城市研究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全球化进程中正在兴起和汇聚的新技术———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空间信息网格等为数字城市的演进提供的可行性。提出数字城市的发展必然导向智能城市,并将数字城市作为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进行重新诠释;提出为了适应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进化,数字城市系统的构建必须满足开放性、易拓展性、可重用性、可动态适应的智能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4.
介绍了辽宁数字台网运行的脉动异常跟踪系统(RTTS),叙述了这个系统在2004年12月26日08时58分55.2秒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5.9)8.7级地震前,营口、锦州台地脉动波形的幅度和周期明显异常的情况。并展现了利用RTTS系统进行地脉动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55.
百色盆地东部兰木组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规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百色盆地上法地区兰木组石灰岩古岩溶储层具低孔渗特点,主要储集空间为后期改造产生的裂缝和溶蚀孔洞;经历了风化壳岩溶和缝洞渗流岩溶两种成因的两期岩溶作用,纵向上分表生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三个相带。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以发育开启—半开启的高角度裂缝为主,低角度裂缝次之。有三种储层类型,其中以裂缝—孔洞型的最好,为主力产层,裂缝—孔隙型的次之,孔隙型的最差。影响古岩溶储层空间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断裂和构造活动、岩石纯度、后期成岩作用的破坏。  相似文献   
56.
为满足复杂地形景区对三维地图导览的需求,构建更为清晰的三维地图模型,提供良好的三维导览地图设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与卫星影像进行贴合,DEM数据的采样密度要与卫星影像的分辨率一致。本文通过对比当下常用的四种空间插值方法的适用范围与运用特点,设置相关阈值及权重,直观比较了四种插值方法产生的插值结果,选择更适合复杂景区DEM插值的插值方法并对其进行精度提升,以此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DEM数据。最后利用相应地区的卫星影像进行地图投影及影像贴图,两种数据结合构建复杂景区的三维地图模型,给游客带来更为精确直观的定位信息和空间要素信息。  相似文献   
57.
DL-101C数字水准仪水准测量精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DL-101C数字水准仪工作性能测试的基础上进行观测精度评价,总结观测经验为该仪器投入生产使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8.
To mitigate the damage caused by debris flows resulting from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to aid in evacuation plan preparation, areas at risk should be mapped on a scale appropriate for affected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e tes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imply identifying debris-flow hazards through automated derivation of surface curvatures using LiDAR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e achieved usefu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lan curvatures and areas of existing debris-flow damage in two localities in Japan using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DEMs). We found that plan curvatures derived from 10 m DEMs may be useful to indicate areas that are susceptible to debris flow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residential areas located on gentle sloping debris flow fans, the greatest damage to houses was found to be located in the elongated depressions that are connected to mountain stream valleys. Plan curvaturederived from 5 m DEM was the most sensitive indicators for susceptibility to debris flows.  相似文献   
59.
夏雪  李永树 《四川测绘》2009,32(4):165-167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城管”实施过程中基础空间信息共享的技术难题,在充分考虑现有的网络条件、软件平台、坐标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空间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途径,包括适用于通用条件的WMS和WFS技术以及适用于特定软件环境的专用技术,对不同条件的“数字城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0.
在分析微地形特点以及现有网格DEM在表述微地形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数字高程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和以点云为数据源构建面向对象数字高程模型过程中采用的对象边界的识别、特征保持的点云疏化、基于属性近似的网格约化及对象识别等关键步骤的方法。并以实例证明了此过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