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8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53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01.
台湾海峡中,北部棘皮动物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小梅 《台湾海峡》1991,10(2):127-132
本文根据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棘皮动物的分布。结果表明,该区棘皮动物83种,初步鉴定到种的有61种;以亚热带种占优势,在组成上更接近于南海,与南海的共有种占62.7%;全区棘皮动物生物量6.18g/m~2,均较南海和东海的高;细颗粒沉积区中生物量较高,而粗颗粒沉积区种类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702.
南海及台湾海峡台风浪的数值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康明  陆风山 《台湾海峡》1997,16(3):311-318
本文应用LAGFOFIO的建立第三代海浪模式,采用波数能谱直接模拟海浪谱的方法,进行南海及台湾海峡台风浪的后报和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拟合较好,表明FIO-SOA方法适用于该海区台风浪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703.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4,13(4):323-330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跑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理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  相似文献   
704.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oxygen data provides evidence on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South China Sea (SCS) and the Pacific Ocean (PO).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uzon Strait (LS) ,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of sea water is found to be lower on the Pacific side than on the SCS side at depths between 700 and 1500 m (intermediate layer) , while the situation is reversed above 700 m (upper layer) and below 1 500 m (deep layer).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water exits the SCS in the intermediate layer but enters it from the Pacific in both the upper and the deep layers, supporting the earlier speculation that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 has a sandwiched structure in the vertical. Within the SCS basin, the oxygen distribution indicates widespread vertical movement, including the upwelling in the intermediate layer and the downwelling in the deep layer.  相似文献   
705.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can be divided into Layers E, D, C, B, A from old to young according to systematic analysis of grain-size, pollen and spore, diatom, foraminifera, radiocarbon dating and paleogeomagnetism of 16 sedimentary cores from the sea area of the western Taiwan Strait. The results proved the existences of the Langqi transgression (upper section of Layer D) formed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early Wurm glacial period, Fuzhou transgression (Layer C) formed in Wurm sub-interglacial period and Changle transgression (Layer A) formed in postglacial period.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o discover the Jinmen transgression (Layer E) formed in Riss -Wurm interglacial period. In this paper it is proposed that most part of the Taiwan Strait emerged as land in the early stage of early Wurm glacial period, and was still under sublittoral environment in late Wurm glacial period, 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of Dongshan Continental Bridge was in 8×103 a BP.  相似文献   
706.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海啸与海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土成  欧秉松 《台湾海峡》1991,10(3):264-270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水暴涨。在剔除那些因台风暴雨而引起的海水暴涨外,本区自公元647年以来共发生9次,本文按其形成把它划分为地震海啸和地震海溢两种类型,通过对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阐述其成因条件。认为地震海啸可分布在台湾海峡内,而地震海啸只能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在地震海溢中,震级(M)和它影响的距离(△)关系为:M=5.892+0.019△。  相似文献   
707.
本文研究了1997年8月、1998年2-3月、8月和1999年8月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各粒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变动(包括年际变动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微型(简称NANO)和微微型浮激植物(简称PICO)占优势,贡献率分别达34%-48%、34%-40%,小型浮游植物(简称MICRO)仅占12%-27%。粒级组成和各粒级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如1997年夏季三种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年份,PICO和MICRO组份呈1998年夏季高于1997年和1999年夏季,而NANO组份则呈1998年夏季低于1997年和1999年夏季。PIC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达45%-50%,而NANO和MICR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相近,为19%-32%;PICO组份的同化系数明显高于NANO和MICRO组份。初步分析了初级生产的碳流途径,表明台湾海峡初级生产的碳将有25%经异养细菌的“二次”生产而进入微食物环,36%通过原生动物(主要是异养鞭毛虫)摄食“打包”的作用后进入微食物环,即近60%的初级生产的碳经微食物环的两个起点分别进入微食物环,表明微型生物食物网在该海域生源有机碳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8.
台湾海峡1989年初冬海面温度场和流系的卫星遥感初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NOAA卫星AVHRR热红外遥感数据,通过计算机运算处理获得的海面温度专题图象,对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989年初冬海面温度场及流系(黑潮、台湾暖流、浙闽沿岸流、南海暖流及台湾浅滩上升流)进行初步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手段佐证了过去用传统海面船测方法得出的一些结论,并获得了一些与过去有异的结果,得出1989年初冬浙闽沿岸流可达福建泉州湾和厦门港附近等结论,同时发现了该海域流系边界形成的几处波长在30~100km不等的切变波.  相似文献   
709.
本文根据浅海风海流基础理论,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台湾海峡的风海流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讨论了台湾海峡特征季风情况下风海流流场的水平结构及垂直分布。本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710.
根据1987年夏季(7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叶绿素a的分布与上升流存在的密切关系。在调查海区,高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福建沿岸低温、高盐的上升流区。其垂直分布的最大值在10—20m层之间,与上升流锋层的位置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该海区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及上升流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