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70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论述了我国现代地理信息加工企业的形成,分析了目前地理信息加工企业的现状,并结合作者多年的管理经验,就地理信息加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72.
Geomatics 与数字地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论述了Geomatics的内涵及特点,强调了数字地球是真实地球的数字化再现,是信息高度富集的统一体,是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资源共享的一种概念模式.两者包含了地球系统的相关内容,并以3S等技术为支撑.知识经济时代对地理学提出了诸多问题,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以保证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3.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4.
京杭大运河是独特的超大型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支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上有着强大的优势。本文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京杭大运河保护实际业务需求,探讨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设计和开发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并实际应用于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工作中,产生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大运河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75.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狄小春 《地理研究》1990,9(1):35-40
社会中的很多空间现象,如交通、信息交流和生活消费品的运输等都是线性的。在ARC INFO地理信息系统(GIS)中,这些线性现象经过组织和处理,能够建立成网络及其数据库。从而可用来解决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流动、交通运输中的最佳路线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76.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虚拟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与研究现状,并从"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的相互关系探讨虚拟地理环境基本概念.从基本思想、系统结构、在线参与者社会组织水平、与GIS/数字地球的关系等角度,分析虚拟地理环境的特征.从数据、模型、表现以及协同4个方面,讨论了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与研究前沿.尝试建立了一个虚拟地理环境基本理论初步研究框架,认为在地理哲学思想层次应该重点研究复杂性人地系统、地理虚/实关系论、地理/遥感信息本体论,在地理/地理信息科学层次需要重点研究地理认知与思维、地理相似原理、地理计算模拟;同时讨论虚拟地理环境与面向"人"的地理信息科学、基于虚拟地理环境地理科学方法论,以及可计算人地关系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7.
孙君 《城市地质》2010,5(4):12-16
基于ArcGIS信息集成平台和Oracle数据库,构建了常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智能系统框架,对长期分散积累的工程地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利用,开发了工程地质数据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功能,集工程地质数据管理与发布、工程地质数据处理、工程地质数据分析、地下空间规划分析、地下工程可视化与分析子系统于一体,可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决策,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8.
杨仕勇 《山东地质》2010,(11):46-51
通过分析借鉴当今服务链技术与工作流技术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地理信息数据量大、数据源异构性的特点,对适于地理信息服务链的过程建模方法、过程定义语言、建模工具以及工作流引擎的体系结构、调度算法、应用框架进行重新设计,实现了地理信息服务的可视化组合建模和服务链的自动执行。  相似文献   
79.
Deep-sea red crabs Chaceon ramosae and Chaceon notialis are commercially and ecologically important crustaceans in South Atlantic waters. With some overlapping occurring at the edge of the crabs’ distribution, the fisheries are managed separately in Brazil and Uruguay, with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regulations, although the stock is supposedly shared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assess genetic information on these two species, we examined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mitochondrial 16S rDNA and CO1 mtDNA genes in samples from the southern region. We also compared these data to sequences from other congeners. The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a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C. notialis and C. ramosae. In addition, we detected the existence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the species that is currently recognized as C. notialis. This might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cryptic species, leading us to speculate about the presence of two different taxonomic entities, although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resolve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80.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facilitated us the acquisi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with higher and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but how to auto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image contents is still a big challenge.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practical and rotation-invariant framework for multi-class geospatial object detection and geographic imag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collection of part detectors (COPD). The COPD is composed of a set of representative and discriminative part detectors, where each part detector is a line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classifier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objects or recurring spatial pattern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orientation. Specifically, when performing multi-class geospatial object detection, we learn a set of seed-based part detectors where each part detector corresponds to a particular viewpoint of an object class, so the collection of them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rotation-invariant detection of multi-class objects. When performing geographic image classification, we utilize a large number of pre-trained part detectors to discovery distinctive visual parts from images and use them as attributes to represent the imag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on two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bases and comparisons with some state-of-the-art approache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periority of the developed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