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96篇
  免费   5824篇
  国内免费   7686篇
测绘学   4447篇
大气科学   4750篇
地球物理   7669篇
地质学   15271篇
海洋学   4404篇
天文学   267篇
综合类   2424篇
自然地理   4374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51篇
  2022年   982篇
  2021年   1202篇
  2020年   1396篇
  2019年   1593篇
  2018年   1348篇
  2017年   1544篇
  2016年   1636篇
  2015年   1766篇
  2014年   1923篇
  2013年   2187篇
  2012年   2003篇
  2011年   2050篇
  2010年   1675篇
  2009年   1907篇
  2008年   1950篇
  2007年   2044篇
  2006年   1934篇
  2005年   1717篇
  2004年   1573篇
  2003年   1353篇
  2002年   1257篇
  2001年   1053篇
  2000年   1002篇
  1999年   897篇
  1998年   823篇
  1997年   729篇
  1996年   658篇
  1995年   621篇
  1994年   535篇
  1993年   465篇
  1992年   304篇
  1991年   257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57篇
  1988年   129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地震应力触发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有限元模型,并针对川滇地区,重点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上地幔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讨论了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应力调整情况。结果表明: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因此,强震活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对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2.
设计了IAP (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GCM III,对其动力框架作说明和检验 ,时间积分采用改进的非线性迭代法。用Rossby Haurwitz波对框架进行了波型检验、能量检验和波速检验。结果表明 ,非线性迭代 3次的时间积分方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能够有效地抑制短波 ,同时对长波的歪曲较小 ,且时间积分步长可放得较大 ;该框架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Rossby Haurwitz 4波波型 ,在积分过程中能够较高精度地保持总有效能量守恒 ;模式计算的Rossby Haurwitz波速为每天西传 1 5个经度 ,这与理伦值很接近。  相似文献   
963.
基于矩形网格的有限差分走时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大多数速度场,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初至波走时,可以用有限差分外推的方法在二维或三维数值网格上计算出来. 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为提高计算效率和适应性,本文推导了基于任意矩形网格和局部平面波前近似的有限差分初至波走时计算方法. 另外,该方法对首波和散射波做了合适的处理,而且不会碰到传统射线法存在的阴影区和焦散区等问题. 简单模型和复杂的Marmousi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度较高并适用于强纵、横向变速的复杂介质. 基于该方法的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在主要构造和目的层位置的成像效果上基本达到了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的位置成像效果. 由于未考虑续至波等有效能量,在成像的保幅性上不如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的效果,但其计算效率则明显高于全格林函数法和波动方程法.   相似文献   
964.
A family of wall models is proposed that exhibits more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than previousmodels for the large-eddy simulation (LES) of the turbulentboundary layer over a rough surface.The time and horizontally averaged statistics such asmean vertical profiles of windvelocity, Reynolds stress, turbulent intensities, turbulentkinetic energy and alsospectra are compared with wind-tunnel experimental data.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obtain simulatedturbulent flows that are comparable with wind-tunnelmeasurements for use as the wind environment for thenumerical prediction by LES of source dispersion in theneutral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相似文献   
965.
A Simple Parameterisation for Flux Footprint Predictions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Flux footprint functions estimate the location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ssive scalar sources influencing flux measurements at a given receptor height. These footprint estimates strongly vary in size, depending on receptor height, atmospheric stability, and surface roughness. Reliable footprint calculations from, e.g., Lagrangian stochastic models or large-eddy simulations are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and cannot readily be computed for long-term observational programs. To facilitate more accessible footprint estimates, a scaling procedure is introduced for flux footprint functions over a range of stratifications from convective to stable, and receptor heights ranging from near the surface to the middle of the boundary layer. It is shown that, when applying this scaling procedure, footprint estimates collapse to an ensemble of similar curves. A simple parameterisation for the scaled footprint estimates is presented. This parameterisation accounts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roughness length on the footprint and allows for a quick but precise algebraic footprint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966.
A regional atmospheric climate model is used toexamine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roughnesslengths of momentum (z0m) and heat (z0h)on the structure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and on thesurface energy fluxes over Antarctica. Four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which z0mand/or z0h were altered with respect to acontrol experiment. The changes consisted of (1) alowering of z0m from a field aggregated froma vegetation map with an orographic correction basedon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Forecasts z0m field, to a constant value of10-3 m; and (2) a lowering of z0h from a valueequal to z0m to a constant value of 10-3 mor a value dependent on the wind speed via a surfacerenewal model. A reduction of z0m results in theexpected increase in near-surface wind speed. It also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depth of the layer in whichsouth-easterly near-surface winds prevail, and in adecreas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large-scale flow overthe continent, in particular in summer. In theescarpment region a decrease of z0m is foundto result in too high wind speeds. Surface temperatureson average decrease whil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sincrease,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of near-surfacestatic stability. Changes in roughness lengths do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temperature profiles.The surface fluxes, on average found reduced, aremodelled best by using the z0h based on thesurface renewal method.  相似文献   
967.
土水特征曲线的通用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土水特征曲线对于研究非饱和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至关重要。根据土水特征曲线可以确定非饱和土的强度、体应变和渗透系数 ,甚至可以确定地下水面以上水份分布。由于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 ,导致描述其土水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也各不相同。因此 ,建立土水特征曲线的通用数学表达式 ,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土水特征曲线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依据这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 ,将其划分为 4种类型。分别由这 4种类型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具有统一表达式形式的土水特征曲线通用数学模型 ,并运用陕北高原黄土土水特征曲线试验数据对通用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68.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969.
城市应急管理模型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各类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故灾害时有发生 ,尽管各有关部门的抢救队伍在实施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各抢险救援力量专业单一、分散行动 ,形成不了合力 ,难以及时有效处置重大或特大突发性、综合性、大面积的城市事故灾害 ,特别是像地震以及的美国的 9 1 1那样突发性事故。我们目前开展的震害预测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只是针对地震的 ,而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要应对城市各种重大突发事件 ,城市有必要建立一种应急机制或综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数字城市”的思想 ,通过一个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平台 ,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地震等政府部门 ,为市民提供快速、及时的各种救助和相应的服务。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 ,从而有效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970.
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污泥浓度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建立有机物去除率与污泥浓度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溶解氧(DO)浓度为2.0~3.0mg/L的条件下,HRT为3h、2h和1h时,有机物去除率(η)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污泥浓度增大到6000mg/L时,η增大趋势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有机物去除率与污泥浓度的数学模型表明:有机物去除率(η)与水力停留时间(τ)、进水COD浓度(S_o)和污泥负荷率(N_s)等主要运行参数有关,并可以通过调节运行参数τ、S_o和N_s来达到所需要的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