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910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252篇
地质学   688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3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BURSA模型应用于BJ54与WGS84坐标转换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GS84与BJ54坐标的转换一直是测量领域基础性工作,并在测量工区范围内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本文以Bursa模型作为它们之间转换的理论依据,并以浙江某一区域的一级GPS点的坐标值进行转化,获得了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地震要求各台网每月上网传输地震目录,并提供了文件格式。各台网每月用CSCE编目系统编辑地震目录,但其格式不是地震局所要求,所以要求进行文件的格式转换。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IMGRASS中的尺度转换和现实的定量遥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传统点测量数据的代表性与IMGRASS项目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了遥感信息的特长以及局限性,并在现实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尺度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磷的空间分布及外源输入对其形态转化的影响,本文利用Ivanoff法开展有机磷形态特征研究,并通过实验室添加常见外源有机质和铁离子,深入探讨外源物质对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变化的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磷含量范围为34.8~398.6 mg/kg,占总磷的7.7%~36.9%,其中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濉河沉积物LOP平均占比为19.4%,高于其他河流,而成子河NOP平均占比最高,为56.41%,表明有机磷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而言,安河和濉河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成子河和淮河,显示前两条河流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冗余分析表明河流沉积物有机磷形态明显受到其理化性质影响,而不同污染程度沉积物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外源物质添加能够活化沉积物的有机磷,促使NOP向LOP和MLOP转化,有机质输入引起的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变化要大于铁元素输入,而外源物质输入对污染较重河流沉积物的有机磷转化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减少入湖河流周边的外源污染排放是减少湖泊生物可利用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5.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定量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磷循环主要指磷在沉积物、上覆水和生物体间的迁移转化,而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作为富营养湖泊磷循环的关键过程,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磷在上覆水、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转化的机制与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沉积物性质、环境因子和生物特性对界面磷迁移的驱动机制,以及磷在浅水湖泊、深水湖泊中迁移转化机制的差异,指出现阶段迁移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因素和定性化方面,而对多因素和定量化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未来可深入探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磷的迁移规律.分析了野外调查、模拟实验、质量衡算和模型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提出未来可将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模型法相结合,借助野外调查识别磷的迁移过程,模拟实验验证磷迁移的机制,并以野外调查和模拟实验的数据和结论为基础,构建模型量化具体迁移过程及其对湖泊磷循环的贡献,从而全面认识磷迁移转化规律.最后,提出了未来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6.
龚丽文  刘琦  张治广  武善艺  陈丽娟 《地震》2019,39(1):101-113
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和提取一直是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任务, 也是地震预报事业发展的瓶颈。 结合鲁甸地震的研究成果, 利用S变换和超限率等方法, 提取定点形变高频异常, 总结鲁甸地震前兆高频异常形态特征, 分析异常台站空间分布规律, 剖析高频异常形成的前兆机理。 研究发现, 高频异常主要表现为信号周期在数分钟至数小时的信号成分, 频带较宽, 丛集性好, 与曲线的突跳、 毛刺或阶跃对应较好, 震前4~5 d开始出现, 震后2~3 d衰减消失; 其台站分布较分散, 主要沿NW—SE方向分布, 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和发震断层走向趋于一致, 且均分布在构造块体边界; 可能是对不同速率的构造块体在震前发生的滑移和瞬间错动的记录, 它的形成与台站附近地壳介质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7.
以9期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K-T变换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了湖泊蓝藻水华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模型.基于大气顶面反射率图像,选用2005年10月17日太湖图像进行了对比验证,表明决策树模型比单波段阈值法、多波段阈值法(RVI、DVI、NDVI)能够更有效地提取蓝藻水华信息,区分陆生植被、水生植物和水华,省去了水体掩膜的过程.使用太湖2002年10月25日和2011年7月22日图像、巢湖2005年8月12日的图像,验证决策树模型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性.使用多期TM图像确定了阈值的取值范围,其中,亮度、绿度、NDVI的下限值依次为0.191、-0.007、-0.054,湿度下限范围为0.07~0.15;亮度阈值上限范围为0.3~0.7、绿度为0.2~0.5、湿度为0.1~0.3,这些结果可作为湖泊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Abstract The outer parts of a number of small Late Jurassic sandy deep‐water fans in the northern North Sea are dominated by the stacked deposits of co‐genetic sandy and muddy gravity flows. Sharp‐based, structureless and dewatered sandstone beds are directly overlain by mudclast breccias that are often rich in terrestrial plant fragments and capped by thin laminated sandstones, pseudonodular siltstones and mudstones.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clast‐rich breccias and the underlying sandstones are typically highly irregular with evidence for liquefaction and upward sand injection. The breccias contain fragments (up to metre scale) of exotic lithologies surrounded by a matrix that is extremely heterogeneous and strewn with multiphase and variably sheared sand injections and scattered coarse and very coarse sand grains (often coarser than in the immediately underlying sand bed). Markov chain analysis establishes that the breccias consistently overlie sandstones,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breccias and their external contacts rule out a post‐depositional origin via in situ liquefaction, intrastratal flowage or bed amalgamation and disruption. The breccias are interpreted as debrites that rode on a water‐rich sand bed just deposited by a co‐genetic concentrated gravity current. As such, they are referred to as ‘linked debrites’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debrites emplaced in the absence of a precursor sand bed. The distinc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se linked debris flows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mobility through entrainment of both water and sediment from beneath, and they ride on a low‐friction carpet of liquefied sand. This explains the paradox presented by fan fringes in which there are common debrites, when conventional thinking might predict that deposits of low‐concentration gravity currents should be more important here. In fact, evidence for transport by low‐concentration turbidity currents is rare in these systems. Several possible mechanisms might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linked flows, but the ultimate source of both sandy and clast‐rich flow components must be in shallower water on the basin margin (the debrites are not triggered from distal slopes). Flow partitioning may have occurred by upslope erosion and retardation of the mudclast‐charged portion of an erosional sandy density current, partial flow transformation of a precursor debris flow and/or hydraulic segregation and reconcentration of the flaky clasts and carbonaceous matter during transport. Linked debrites are not restricted to small sand‐rich fans, and similar mechanism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ong runout of debris flows in other systems. The recognition of a distinct class of linked debrites is of wider importance for facies predicti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even carbon fluxes and sequestration on continental margins.  相似文献   
999.
多层等效源曲面磁异常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端  陈超  杜劲松  梁青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7):3055-3073
在磁异常数据处理中,利用等效源技术重构磁异常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因而被广泛应用.传统方法是采用设置在近地表的单层等效源拟合实测磁异常数据,尽管拟合精度很高,但向上延拓之后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拟合误差,即可能存在磁异常信号的"泄漏",尤其在原始数据中存在背景场时更容易出现此种误差.本文提出一种多层等效源技术方案,应用分布于不同深度范围内的等效源模拟实测数据,减少了等效源参数设置的盲目性.理论模型试验表明,采用多层等效源方法重构的磁异常及其梯度与分量,较单层等效源方法具有更高精度,可以吸收更完整的实测磁异常信息.论文详细地讨论了如何优化多层等效源设置、等效源参数选择以及计算方法,通过二维和三维理论模型试验,验证了在复杂条件下多层等效源方法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并且将该方法应用于广西某地的实测磁异常数据转换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高扬  罗飚  沈迪  贾珺杰  陆瑶  王朔月 《湖泊科学》2023,35(6):1853-1865
陆地-大气和陆地-水体的碳输送与碳交换共同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水体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数据,导致青藏高原水体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被忽视的碳汇功能区。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水体,重新认知水体碳侵蚀与碳沉积对青藏高原固碳的重要作用,系统分析河湖库-大气间的碳运移与交换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通过归纳总结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岩石风化速率以及CO2消耗速率较高,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地球系统吸收和平衡CO2浓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2)青藏高原湖泊是内陆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12 ka以来湖泊沉积物碳储量约为73 kg C/m2;(3)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影响内陆水体C沉积,年均初级生产力达(553±36) mg C/(m2·d)。(4)青藏高原湖泊目前为“碳源”,碳排放量约为2.27 Tg C/a。此外,本文还阐明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过程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从方法学角度分析如何加强其水体的碳循环研究,厘清全球变化下青藏高原水体的碳源汇机制,并展望了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功能未来研究所面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