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一种应用于城市区域的自适应形态学滤波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学形态学滤波是从激光雷达数据中识别地面点、创建数字高程模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具有一些明显不足。在分析现有方法优劣及城市地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应用于城市环境的自适应形态学滤波算法。该方法采用分层识别策略:首先通过分割得到地面主体部分;之后利用正规化高度值寻找其余地面区域;最后估计地物覆盖区域地面点取值。采用三个不同分辨率、不同地形/地物特点的数据集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地面和地物点,并解决了窗口尺寸限制、粗差误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尹力  潘蔚  田青林 《铀矿地质》2014,(2):122-127
多重分形理论的建立为研究自然地物带来了新的方法。自然地物由于其独特的分形特征,适合采用多重分形等非线性方法来进行定量描述。文章利用遥感重点实验室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生成的DEM数据,对不同类型岩石进行了分形几何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岩性分布区的DEM多重分形谱存在差异性。多重分形谱f(ɑ)值随ɑ值变化出现大小差异体现了纹理在不同尺度的差异,此特征对于遥感纹理分类和岩性信息提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机载三维激光雷达测量(以下简称机载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er)技术是继GPS以来在测绘领域的又一场技术革命,它以高精度、高密度、高效率、产品丰富等特点在测绘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广泛的关注,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它代表了测绘领域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文着重介绍了机载LIDAR的测量原理、技术特点,进而总结出机载LIDAR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三维城市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噪音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综合利用二维矢量数据、航空影像和激光测距与距离修正数据建立三维城市模型的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城市噪音污染信息在现有三维城市模型中的建模和可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选用2个典型的由地形导致香港国际机场地区出现扰动气流的个例,对天气雷达的谱宽数据与激光雷达的涡流消散率的立方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两组数据作点对点比较时,两者基本上没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小于0.10;其空间平均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39~0.46。最后,通过对多普勒天气雷达谱宽数据监测香港国际机场邻近地区湍流强度可行性的探讨,提出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谱宽数据用于监测飞机航道上湍流强度的具体方法与构想。  相似文献   
17.
基于LIDAR数据的建筑轮廓线提取及规则化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建筑轮廓线提取与规则化是LIDAR数据处理和建筑三维建模的重要步骤和技术难点.首次将"Alpha Shapes算法"应用于LIDAR数据处理,实践证明该算法简洁高效、运行稳定、提取精度高,适用于任何形状的建筑轮廓线提取,并具有一定自适应性和滤波功能,非常适合LIDAR点云数据提取建筑轮廓线.同时,提出了改进的"管子算法"用于原始轮廓线的简化,提出了适用于四边形的"矩形外接圆法"和适用于多边形(大于四边且边数为偶数)的"分类强制正交法"以进一步实现轮廓线的规则化,最终解决了离散点云提取规则建筑轮廓线的核心问题.实践证明,本文所述算法适用于凸凹多边形建筑内外轮廓线的提取与规则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LIDAR数据的建筑物轮廓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洋  张永生  马一薇  胥亚 《测绘科学》2010,35(3):203-205
建筑物轮廓的准确提取是建筑物三维重建中最重要的一步。本文在研究已有建筑物轮廓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针对LIDAR离散的点云数据,提出了一种自动快速提取建筑物轮廓信息的方法。首先通过点云数据生成城市的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地面模型(DTM)相减计算得出规则化的数字表面模型(nDSM),进而将地面点和非地面点进行分类;其次,考虑到地物的几何特性,提出一种8邻域搜索的方法对非地面点点云进行分割,得到建筑物表面点云;最后运用基于梯度图的边界跟踪的方法来获取建筑物的轮廓信息。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建筑物轮廓。  相似文献   
19.
袁枫  张继贤  张力  高井祥 《测绘科学》2010,35(5):39-40,34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可以直接生成扫描区域的数字表面模型,但是为了提取数字地面模型还须对LIDAR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本文分析了用坡度法对机载LIDAR数据进行滤波的不足,并结合LIDAR数据中的强度信息,提出了一种结合强度信息的LIDAR数据滤波方法。与坡度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滤波的精度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速度快,并能够有效地滤除LIDAR数据中的地物。  相似文献   
20.
To quantify landscape change resulting from processes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and to establish spatially distributed sediment budgets, ‘models of change’ can be established from a time series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However, resolution effects and measurement errors in DEMs may propagate to these model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and to modify remotely‐sensed DEMs for an improved quantification of initial sediment mass changes in an artificially‐created catchment. DEMs were constructed from photogrammetry‐based, airborne (ALS) and ground‐based laser scanning (TLS) data. Regions of differ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egetation cover were delineated.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s of volume change were established and mass change was derived from these models. DEMs were modified region‐by‐region for rill, interrill and alluvial areas, based on logical and hydro‐geomorphological principles. Additional DEMs were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multi‐source, modified data. Model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with d‐GPS reference data and by considering sediment budget plausibi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howed that DEM usability depends on a relation between the technique used to obtain elevation data, surface morphology and vegetation cover characteristics. Photogrammetry‐based DEMs were suited to quantification of change in interrill areas but strongly underestimated surface lowering in erosion rills. TLS DEMs were best suited to rill areas, while ALS DEMs performed best in vegetation‐covered alluvial areas. Agreement with reference data and budget plausibility were improved by modifications to photogrammetry‐ and TLS‐based DEMs. Results suggest that artefacts in DEMs can be reduced and hydro‐geomorphic surface structures can be better represented by applying region‐specific modifications. Photogrammetry‐based DEMs can be improved by combining higher and lower resolution data in defined structural units and applying modifications based on principles given by characteristic hydro‐geomorphic evolution. Results of the critic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remotely‐sensed elevation data can help to better interpret DEM‐based quantifications of earth‐surface processe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