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58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ata offer the unique possibility to map land use land cover transformations by providing spatially explicit information. However, detection of short-term processes and land use patterns of high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is a challenging task.We present a novel framework using multi-temporal TerraSAR-X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namely discriminative Markov random fields with spatio-temporal priors, and import vector machines,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mapping of land cover characterized by short-term changes. Our study region covers a current deforestation frontier in the Brazilian state Pará with land cover dominated by primary forests, different types of pasture land and secondary vegetation, and land use dominated by short-term processes such as slash-and-burn activities. The data set comprises multi-temporal TerraSAR-X imagery acquir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014 dry season, as well as optical data (RapidEye, Landsat) for referenc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use land cover is reliably mapped, resulting in spatially adjusted overall accuracies of up to 79% in a five class setting, yet limitations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fferent pasture types remain.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cable on multi-temporal data sets, and constitutes a feasible approach to map land use land cover in regions that are affected by high-frequent tempor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22.
SAR图像河流分割的加权指数区域能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斌  吴一全 《测绘学报》2017,46(9):1174-1181
传统主动轮廓模型很难实现精确的SAR图像河流分割。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加权指数区域能量主动轮廓模型,以精确地提取SAR图像中的河流。该模型在Chan-Vese(CV)模型能量泛函中引入了指数区域能量,能更好地衡量分割图像和原始图像的差异程度,提高模型的分割准确性。此外,利用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内像素灰度的最大绝对差取代模型中常值区域能量权重,自适应地调节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的能量比重,加速曲线运动到目标区域的边缘,获得更高的分割效率。针对实际河流SAR图像进行了分割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主动轮廓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模型能更快速、精确地分割SAR图像中的河流,在分割结果和分割效率两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3.
使用ERS-1/2干涉测量SAR数据生成DEM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史世平 《测绘学报》2000,29(4):317-32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已被证明能生产精确的数据高程模型(DEM),我们已开发了从单视SAR复影像数据自动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的新软件,基于SAR多视强度影像的最小二乘曩像匹配被用于复影像对的配准,达到很高的配准精度(0.01~0.05像元精度)。一种新的计算目标点3维坐标(X,Y,Z)的方程还被提出,卫星轨道,姿态和基线参数以及相位常数被纳入在方程中并被表示了时间的线性函数,利用至少6个地面控制点能够同时估算这些参数,本文还给出了意大利埃特地区ERS-1/2SAR数据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24.
当物体在水中运动时,它所引起的流场变化会调制海水表面的小尺度波动,从而可以被合成孔径雷达(SAR)所探测。本文建立了一个三维半隐式格式,对水下运动物体的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在袁业立有关海波高谱形式及SAR影像原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计算了水下运动物体SAR影像的G值分布图,并讨论了物体深度、海水水深、海表面主波方向对水下运动物体SAR影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浪图像谱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Hasselm ann 的完全非线性积分方法对文氏海浪谱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谱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1) 在星载SAR海浪成像过程中, 速度聚束调制远比水动力调制、倾斜调制和距离向聚束调制重要;(2) 图像谱有180°的方向模糊和方位向的高波数截断,距离向传播海浪的图像谱存在双峰现象; (3) 不同极化方式和雷达视向的选取对图像谱无明显影响, 因而对于海浪的星载SAR遥感而言, 可以采用单一极化和单一视向。对于不同成长状态的风浪而言, 以上结果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26.
基于极化相干矩阵的河流水质污染监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炯  贾海峰  杨健  陈玉荣 《遥感学报》2011,15(5):1065-1078
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水质污染具有监测范围广、实时性强的优点。本研究选择中国南方地区水质变化明显的河流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波段星载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极化SAR)卫星RADARSAT-2提供的数据,对基于极化SAR的河流水质污染监测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介绍了电磁波的极化现象以及极化SAR的基本原理;其次结合一次同步测量实验,提取河流区域,并对极化SAR数据与水质常见监测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10个采样点18组数据的分析发现,极化相干矩阵中的T 22元素与部分水质指标(如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而反映水质的污染状况;并通过实测数据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利用[T]矩阵元素反演BOD5的经验公式,拟合系数达到0.82。最后通过对地表散射模型和菲涅尔系数的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极化相干矩阵中部分元素与水体物理性质存在相关性的原因。初步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T 22元素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27.
基于Radon变换的SAR图像船迹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种检测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舰船尾迹的方法,该方法主要特点是将Radon变换局部化,即在对像素灰度值积分过程中沿着线性特征被分割后的若干短线段进行积分,而非对整张图像进行积分。该方法克服了Radon变换方法的局限性,使尾迹信号在背景噪声较强时依旧能被检测出,并且能检测出相对于整幅图像的尺寸较短小的尾迹。  相似文献   
128.
孙健  胥亚  陈方玺  彭仲仁 《海洋学报》2014,36(9):103-105
海洋油污染是各类海洋污染中最常见、分布面积最广且危害程度最大的污染之一。近年来,海洋特别是近海人类活动频繁,且随着海上运输和石油加工业的发展,油田井喷、钻井平台爆炸、船舶碰撞等所造成的溢油事故增多,因而,监测海洋溢油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实意义。研究采用MatLAB工具,通过图像预处理(图像校正和增强)、特征提取和神经网络识别等方法,对合成孔径雷达(SAR)海洋溢油图像进行处理,最终期望实现半自动区分SAR图像上各类目标,并进行多种神经网络方法效果比较。研究首先对SAR海洋溢油图像进行初步人工识别;然后进行图像预处理(几何校正、滤波处理等)和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值计算;最后,借助神经网络方法对溢油区域和疑似溢油区域进行分类,输出分类处理后的图像。通过输出图像分析发现,神经网络能对SAR海洋溢油图像中溢油、海水、土地3类目标进行明确分类,且RBF神经网络模型精度高于BP神经网络。本文提出的半自动分类方法不仅能提高SAR图像处理效率,将分类目标扩充有溢油和非溢油扩充到溢油、海水、土地3类,提高图像处理的全面性,同时通过比较RBF和BP神经网络在SAR溢油图像分类上的具体优劣,有着较好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9.
海潮负荷对沿海地区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带地区是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脆弱的地域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为全球人类活动、气候变暖和俯冲带剧烈构造运动等背景下的大范围海岸带地理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观测资料.海洋潮汐导致固体地球长周期形变,波长尺度为102~103 km的海潮负荷引入mm级至cm级的形变梯度,此类非构造信号对海岸带InSAR精密形变分析(如:大范围、微小、缓慢且非稳态构造过程等)造成显著影响.本文以宽幅模式SAR数据为例,基于多种海潮模型研究了全球典型海岸带地区(福建、智利和阿拉斯加湾)海潮负荷效应对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给出了宽幅InSAR海潮负荷三维分量估计与差分相位提取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不同海潮模型估计海潮负荷位移的差异.海潮负荷影响不仅与研究范围大小有关,其形变梯度变化与研究区域地形特征存在强相关,对于长波长形变分析而言,传统平面或者曲面拟合方法难以有效分离海潮负荷位移.  相似文献   
130.
固体地球潮汐(Solid earth tide,SET)在地表产生的径向位移可达40~50 cm,形变梯度可达2 cm/100 km,是各种精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地表形变监测范围的不断增大以及对精度要求不断提高,固体潮位移对InSAR观测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固体潮位移理论模型,根据InSAR测量基本原理和Sentinel-1卫星成像参数,模拟了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定量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以我国江汉平原和北美大平原的Sentinel-1数据为例,探讨了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对广域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结果表明:(1)固体潮位移对InSAR广域地表形变监测存在较大影响,在250 km×250 km范围中,以C波段为例,其相位变化可达12 rad(对应52 mm视线向形变);(2)固体潮位移相位在中低纬度(60°S—60°N)地区变化较大,两极地区较小,且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在Sentinel-1 InSAR观测中,通过固体潮位移相位改正去除了干涉图中的部分低频相位偏差,相比原始干涉图,改正后的解缠相位标准差减小了约29%.本研究对于认识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提高星载InSAR广域地表形变监测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