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5篇
  免费   866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测绘学   3635篇
大气科学   769篇
地球物理   997篇
地质学   1701篇
海洋学   1202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747篇
自然地理   123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418篇
  2020年   439篇
  2019年   428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454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445篇
  2013年   618篇
  2012年   468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505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84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针对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的影响问题,利用第三代波浪模式SWAN计算了远区台风"三巴"期间长江口波浪动力场分布,分析了陆架至河口区的波浪能量耗散和波致泥沙侵蚀的时空分布,发现波浪由外海向近岸传播过程中,波-波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由高频向低频转换,周期和波长逐渐增大,近底层轨道流速增大,能量密度增高;阐明白帽破碎是维持深水区波浪能量平衡和限制波高成长的主要机制,底摩擦耗能和水深诱导的破碎耗能是长江口横沙东滩和崇明东滩邻近海域波高衰减的主要原因;提出波浪产生的底部切应力与相对水深有关,当波浪传播到浅水区时,波长和周期越大,波浪切应力越大。研究揭示了与河口相距数百公里的远区台风能够对长江口波浪动力场产生明显影响,河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是最容易受到波浪侵蚀的区域,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关于陆架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影响研究的不足,对深化认识远区台风对长江口动力环境、地貌演变、航运安全和滩涂保护等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2.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Lingdingya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The data of landsat TM of multi-temporal for Lingdingyang Estuary, Pearl River in China is firstly used with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field measurement to establish a correlative model equation. After the ratio processing of TM data and atmospheric correction, the image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 temporals are exported from the image processing systems AREIS II and III. These images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sediment distribution, the mode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the extent of dispersion under the actions of tidal current and wind condition of different seasons.  相似文献   
33.
太阳反射光对海洋水色卫星遥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水色卫星遥感的关键是水色图像资料的利用率。受到太阳反射光的影响使图像饱和是水色卫星图像的主要噪声之一。笔者首先论述了卫星海洋水色遥感中到达水色扫描仪的太阳反射光(即太阳耀光)的辐射量计算模式;然后介绍了产生太阳耀光模拟图像的全过程,并对我国FY-1B、美国的SeaSTAR和台湾省的ROCSAT-1号卫星作了全轨道下的太阳耀光模拟图像;最后,讨论了影响太阳耀光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减小太阳耀光提高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图像利用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
本文描述了1989年11月在青岛即墨岙山养殖基地所做的海水叶绿素σ浓度遥感测量的基础实验。该实验获得了高浓度叶绿素α含量的海水反射光谱。该反射光谱的特征波段为:波谷在485nm;波峰在450nm 和535nm;“节点”在572nm.根据该实验数据选取了叶绿素α浓度两种双波段估算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的精度都在50%以上,且双波段反射率的差值法优于双波段反射率比值法.  相似文献   
35.
中国海岸带高分辨率遥感系统技术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基于海岸带作为经济高度发展的地带,特别是我国常规海岸带调查已不能满足海岸带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着重从大量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快速准确的空间定位系统、特征级的影像融合以及海岸带特征提取等算法,共同构成海岸带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作为系统的技术基础,并通过与此相匹配的海岸带遥感分类系统及其综合制图等方法研究,支撑起海岸带遥感资源调查先进的技术构架,为实现我国海岸带现代化管理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6.
以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出版的《海洋文摘》为主要信息源 ,兼顾其它国内外渠道的相关信息 ,设计了电子版的海洋遥感文献库。该库为适合于海洋遥感的专用文献库 ,在查询内容和种类上多于普通的文献库存。文摘与全文混合编排 ,一般文献只录入摘要 ,重点文章全文录入。文献录入前先经过海洋遥感专家的信息评估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7.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38.
该文报道碱厂废水随浓度变化的光谱实验。分析碱厂废水的光谱特征 ,并与相同浓度的海水悬浮泥沙水体的光谱进行比较 ;确定该废水特征波长为 50 1.3nm。根据光谱实验结果 ,结合当前已有的水色传感器的资料 ,选择两个卫星传感器波段 :Sea WIFS第四频道 (497.2~ 52 1.6 nm)和TM第二频道 (518.9~ 6 0 0 .2 nm) ;利用数字对 (R,c) ,建立了反射率与该污染水体浓度间的相关模式。为遥感技术大面积、快速地监测碱厂废水污染水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三维斜压模式对冬季南海环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原始方程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黑潮在巴士海峡以西呈一反气旋弯曲流动路径,有一相对高温高盐的水舌从巴士海峡伸入南海,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冬季南海的一些观测事实在模式结果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像冬季逆风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南海暖流”和一些中尺度涡旋.同时还分析了巴士海峡沿120.75°E断面的流速和盐度的垂直结构,并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模式结果,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南海暖流”的形成和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0.
Satellite-derived ocean color data of Coastal Zone Color Scanner (CZCS) on board the Nimbus-7 and Ocean Color and Temperature Scanner (OCTS) on board the Advanced Earth Observing Satellite (ADEOS) are jointly used with historical in situ data to examine season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hlorophyll a (Chl-a)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concentrati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Ocean color imagery showed that Chl-a concentration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Kuroshio area throughout the year. Satellite-derived Chl-a concentrations are generally in good accordance with historical in situ values during spring through autumn (although no shipboard in situ measurement was conducted at nearshore areas). In contrast, ocean color imagery in winter indicated high Chl-a concentrations (4–10 mg m–3)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here bottom depth was less than 50 m when surface water was turbid (2–72 g m–3 of SPM at surface), while historical in situ values were usually less than 1 mg m–3. This suggests that resuspended bottom sediment due to wind-driven mixing and winter cooling is responsible for the noticeable overestimation of satellite-derived Chl-a concentrations. The algorithm for ocean color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for turbid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