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7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644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923篇
地球物理   334篇
地质学   630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7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ITRF2000和新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符养  韩英 《测绘学院学报》2002,19(2):85-87,91
地学工作者一直关注的ITRF2000地球参考框架初步结果已于2001年3月19日公布,ITRF2000综合了VLBI、SLR,LLR,GPS和DORIS技术,产生736个点位坐标和54个核心站,文中介绍了ITRF2000,并利用ITRF2000综合解的结果计算全球板块的欧拉矢量,建立了基于空间实测数据基础 的最新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932.
Tidally induced sub-daily Earth Rotation Parameters (ERP) variations, when not properly accounted for, can cause apparent orbit and ERP rate error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exceed the IGS solution errors. All 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 (IGS) Analysis Centers currently apply the conventional sub-daily ERP model in their transformations from ITRF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to ICRF (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both of which are used for IGS global analyses. However, some IGS Analysis Centers did not apply the sub-daily ERP model when transforming ICRF orbit solutions to ITRF, which is used for IGS orbit/clock products. This transformation inconsistency can cause significant orbit RMS differences that could exceed the 5-cm level. Independent ERP rate solutions are sensitive even to small errors in the sub-daily ERP model, and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sub-daily ERP model at, or below 0.1 mas/day precision level.The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 via precise station position solutions with the IGS orbit/clock combined products, provides an ideal interface to access the IGS realization of ITRF. PPP also yields precise station clock and tropospheric zenith delays (TZD) solutions, all at the sub-cm precision level. However, when using IGS orbit/clock product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same convention be used with respect to sub-daily ERP. Otherwise, the solutions of station navigation positions, station clocks and TZD's will be affected by significant errors that could exceed the 1-cm level.  相似文献   
933.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林海 《地学前缘》2002,9(1):19-25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 ,指出 ,1986— 1990年是中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的初期 ,围绕IGBP主要科学问题如古环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以及地气相互作用方面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1991— 1995年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研究范围扩展到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 ,中国生存环境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等领域。1996— 2 0 0 0年其研究进一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成功实施了一批以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计划。随着新世纪的来临 ,中国一系列全球变化大型研究计划相继启动 ,使全球变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集成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解决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由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组织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全球变化适应性等研究方面得到了深化和加强。  相似文献   
934.
毕巍强 《地学前缘》2002,9(2):387-391
文中给出了一种研究全球变化中数据融合的新方法———粗集神经网络结构。用改进的方法训练网络权值 ,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 ,此种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学习、映射能力。说明新模型能够解决传感器输出为二值或一个范围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935.
936.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1976~200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全球角度来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t1天、t<1天、t10天、t<10天和1天 t10天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以走滑断层为主),不容易观测到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现象.   相似文献   
937.
938.
陈肖飞  韩腾腾  赵梓渝  苗长虹 《地理研究》2021,40(12):3483-3496
全球生产网络(GPNs)非常重视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及影响机制,然而以往研究相对聚焦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着重探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社会网络等要素的影响,而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跨国企业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以郑州富士康为案例,融合劳工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基于2017—2021年对郑州富士康的追踪调研,研究发现:① 在全球网络动力与本土地域动力相互联动的作用下,地方区位优势和企业空间粘性虽然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初步呈现出互惠式耦合特征,但郑州富士康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仍以依附式为主。② 劳动力视角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形成机制主要受制于公司属性特征与员工雇佣方式(包括企业性质、用工模式、工资福利等)、区域人口红利与劳动力供应格局、政府中介政策与劳动力行为选择等因素。③ 促进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维持劳动力市场弹性和激励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并促进生产网络区域化应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的两个基本维度。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战略耦合对劳动力作用的忽视,而且通过典型案例可以为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关系提供实证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939.
基于ITC公布的2001、2007、2013年和2018年贸易数据,构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总量增幅较大但增速放缓,贸易地区高度集中且贸易重心向发展中经济体偏移,但未出现明显“多极化”趋势;网络成员间联系渐趋紧密,中心性位居前列的成员基本稳定但整体地位下降;子群内部成员变动较大,尚未出现明显的派系林立现象;网络存在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核心区与半边缘区内发达经济体地位下降,东亚与东南亚部分经济体的地位上升;中国大陆在网络中已占据重要位置,但中心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尚未形成稳定的“朋友圈”。(2)经济规模差异、技术差异、文化差异、劳动力数量差异、陆地接壤对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网络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地理距离与物流绩效差异显示较小程度的显著负向影响,需求差异近年来具有较小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制度差异未产生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要素禀赋理论与技术差距理论对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网络特征有较好的解释力,需求相似理论的解释力比较有限,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兼具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贸易特性。  相似文献   
940.
Global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become indisputable scientific facts yet are unresolved issues, and are a common concern for mank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topics is unclear and it is not known how to deal appropriately at the scientific level with climat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are needed to achieve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considers the basic facts concerning mass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o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Urbanization leads to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weather, together with a local-regional-global multi-scale superposition effect, which aggravates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urbaniz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aspects such as chang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mortality, and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ea level rise, extreme weather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and water shortages. This paper also briefly reviews releva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and action coalitions and puts forward an analysis framework multi-dimensional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which can adapt to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 key dimensions—population, land us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strength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ctivities involving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ake urbanization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land-atmosphere system, and explore the human-land-atmosphere coupling process.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activities, as represented by urbanization, might be the most critical and realistic way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