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9年5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良  张涛 《气象》2019,45(8):1181-1188
2019年5月大气环流呈偶极型分布,加拿大北部极涡偏强,新地岛以南极涡变化不显著,中高纬环流呈四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常年相当,南支槽较常年偏弱。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6.2℃,接近常年同期,月内气温波动较大,云南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以来最高。全国降水量为69.5 mm,与常年同期相当。月内我国共出现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北京出现罕见冰雹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江淮、黄淮和云南等地出现中到重度干旱,北方地区有4次沙尘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71—2008年柯坪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及周边气象站的气候整编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沙尘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尘天气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每年3—9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浮尘年日数近38 a来无明显变化,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沙尘天气总体分布自东向西逐渐增多。沙尘天气与当地降水量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在吹偏西北风时易出现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33.
应用气象、空气质量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地理信息,对比分析了2018年北京两次重污染沙尘天气的成因、传输特征及影响要素等。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沙尘源地均为蒙古国,但3月28日沙尘天气由蒙古气旋引发,传输出现折向,以东北和偏东两条路径输送入京,5月28日沙尘受低涡和发展的低压冷锋影响,为典型的西北传输路径;高空的引导气流与低层冷空气的强度以及地形是导致沙尘传输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空为偏西气流,低层冷平流较弱,受到山脉的阻挡,沙尘气团东移至地势较低的区域后,在气压梯度力的驱动下传输方向发生转折,以偏东路径绕流进入北京;高空的偏北气流和低层冷平流较强,沙尘气团可直接翻越山脉从西北路径入京,沙尘粒子的运移高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4.
起沙机制是沙尘暴天气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中蒙中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通过提取沙尘源地涡动相关数据中的湍流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简称为CS),研究了CS在起沙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起沙期间存在CS,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上扬—下扫循环,即暖空气的辐合上升与冷空气的辐散下沉相伴;(2)起沙期间,CS具有频次高、持续时间短、间歇性适中、连发频繁、速度切变大、水平尺度远大于垂直尺度和尺度变化比较大的特点;(3)CS是重要的起沙机制,它可起动粒径在0.1~156 μm之间的各种沙粒,起动最多的是粒径低于8 μm的粉粒与粘粒,但CS不是唯一的起沙机制;(4)CS的上扬与下扫两过程均可引起起沙,区别在于前者通过暖空气的上升将沙粒向上空输送,后者则是将上空高速冷空气拖带下来引起地表沙粒的起动;(5)CS起沙分为单起式和连发配合式两种形式.单起式是单发CS产生的起沙形式,连发配合式是连发的CS产生的跃移—上扬的配合起沙形式.其中,连发配合式为主要形式;(6)下扫过程对起沙的贡献是上扬过程的1.8~15倍,上扬过程可将下扫过程中起动沙粒的1/3左右向上输送到空中;(7)一般情况下,CS对起沙具有稳定的贡献,其贡献率为51%,当临界起沙风速大于13 m·s-1时,其贡献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35.
In order to study climatology of yellow sand (Asian sand, Asian dust or Kosa) in EastAsia, secular fluctuation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in the recent 30 years was presented. Thenumber of days with sand-dust storm at five stations in China-Hotan, Zhangye, Minqin, Jurhand Beijing, decreases a lot at the former three stations, but changed little at the latter two stations.Suggesting that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is more evident in Xinjiang and Gansu, where the fre-quency of cold air invasions from the higher latitudes is decreasing. But, the eastern parts ofMongolia, inner Mongolia, and North China encounter stronger cyclones in early spring as a resultof global warming. These cyclones bring cold air from higher latitudes, causing severe duststorms. Secular variation in the annual days with sand-dust storms in China and Kosa days in Ko-rea and Japan show a parallel change with higher frequency from 1975 to 1985.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higher frequency of La Nina years. However, different tendency was shown in theperiod from 1986 to 1996. Since 1996 or 1997, a sharp increase is clear, which may be caused bythe developed cyclones in East Asia as well as human activities, and stronger land degradationunder La Nina conditions. Anomalie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Kosa days were dis-cussed in accordance with some synoptic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iberian anticyclone and Aleutian cyclone center at 500 hPa level during the previous winter.  相似文献   
36.
沙尘暴生态效应与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沙尘暴是一种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自然现象,由于人类的过度干扰,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产生了诱导作用和富集影响,从而使人们对沙尘暴的危害出现“谈暴色变”的反应。但当沙尘暴在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对全球和区域环境产生重要的生态影响,表现为:促进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新分配和平衡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改善大气环境、促进生物繁殖体扩散、促进生态系统演替。所以对沙尘暴的关注,不仅要研究其对沙源区、途经区的危害,同时也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沙尘暴对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影响;沙尘暴对植被恢复、农作物的后续影响及区域小气候的影响;沙尘暴单源污染与具有污染源城市的双重污染的富集作用;沙尘暴危害与发生频率的平衡点,经济损失与生态影响的平衡点。由此,对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赋予科学的态度,从而理性地进行针对沙尘暴发源地的生态治理,做到可为、可不为的生态修复行为。  相似文献   
37.
一次夏季强沙尘暴形成机理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利用沙尘暴发生前夕酒泉基准站的探空资料、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和有关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7月12日出现在我国内蒙古西部和河西走廊西端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大气层结稳定度、地形因素对沙尘暴影响的机理以及下垫面性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天气现象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和地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起了激发作用;②该地区特殊的地形条件所造成的“狭管效应”起到了加强作用;③沙尘暴爆发前风速迅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④气压和相对湿度在沙尘暴发生前夕和沙尘暴过程的中后期有明显扰动, 沙尘暴结束后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地面等气象要素有显著性突变。  相似文献   
38.
粒子散射系数在沙尘天气观测分级中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2004年4月20日至5月23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浊度计和能见度仪逐日每5 min一次的加密观测资料及相应的地面气象常规沙尘观测记录,根据中国气象局沙尘暴观测分级标准分析了粒子散射系数在各级沙尘天气中的特征,表明浊度计观测的粒子散射系数在沙尘天气观测分级标准中有较明确的意义,沙尘天气时粒子散射系数与能见度为显著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39.
北京强沙尘暴史和周围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36,自引:10,他引:26  
陈广庭 《中国沙漠》2002,22(3):210-213
北京地区自公元440年开始就有强沙尘暴的记录,经过北魏、辽金和明清时期等几个强沙尘暴频发期。北京强沙尘暴多数出现在干旱时期,也有例外。强沙尘暴出现的时间与周围土地的开垦和周围森林植被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以来,注重环境的治理,风尘天气减少,特别是强沙尘暴几近消亡。  相似文献   
40.
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气候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甘肃、宁夏1955-2002年的气象实测资料, 北半球500hPa月高度场, 月平均太平洋海表温度场资料, 将沙尘暴发生的变化趋势看作每年春季的一个气候现象, 分析其发生的气候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以及与大气环流、海温的相关关系, 得出沙尘暴气候趋势预测的着眼点, 建立沙尘暴短期气候预测概念模型。此模型对沙尘暴发生变化趋势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