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52篇
  免费   2211篇
  国内免费   2717篇
测绘学   3366篇
大气科学   2216篇
地球物理   2244篇
地质学   6478篇
海洋学   1752篇
天文学   413篇
综合类   1342篇
自然地理   236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465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412篇
  2017年   566篇
  2016年   528篇
  2015年   645篇
  2014年   804篇
  2013年   809篇
  2012年   930篇
  2011年   1047篇
  2010年   827篇
  2009年   880篇
  2008年   902篇
  2007年   1109篇
  2006年   1036篇
  2005年   993篇
  2004年   921篇
  2003年   775篇
  2002年   788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580篇
  1999年   475篇
  1998年   466篇
  1997年   391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293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本文研究了生命线工程系统中运行设施的元件破坏状态和可靠性分析方法,给出元件的破坏状态分级标准、判断准则和元件可靠度的计算方法,这对建立一个实用的生命线工程抗震能力分析的专家系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哈佛CMT目录研究全球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是描述地壳现今构造带和应力场的最佳信息源,包含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动力学内涵。根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全球最活动的构造被划分为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中脊构造系和大陆构造系等 3个全球Ⅰ级构造系统。文中应用包含多种参数的哈佛CMT地震目录,研究了全球及其 3个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震源破裂类型、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等,讨论了三大构造系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别,进而说明了各个构造系在构造环境和动力作用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993.
灰色系统理论在单桩静载荷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通过预测单桩沉降量去估算其极限承载力,基于静载荷试验所得的桩基沉降量具有灰指数律特征,将荷载Q看作广义的时间,建立了荷载序列的等步长及非等步长GM (1,1)预测模型.工程实例证明,所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994.
遵义市海龙坝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的GIS系统是以遵义市海龙坝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基于GIS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及预测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系统实现的功能。并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为例,详细阐述了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系统所实现的评价和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995.
天马山金硫矿床位于铜官山背斜近倾没端、靠近轴部的东南翼,天鹅抱蛋山岩体东侧.文章从成矿系统的角度对区内多金属矿床进行了阐述:①矿区成矿系统要素,如矿源场、成矿流体、成矿能量和储矿场;②成矿流体在流体输运-化学反应耦合成矿作用过程中,与成矿流体组分相关的成分守恒方程;③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矿区矿源场、流体场和能量场的耦合过程;④成矿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96.
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研究: 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前沿。文章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的研究动向。综述了几个研究大阶段,即: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大陆边缘成矿作用、板内成矿作用及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的大陆汇聚或增生与多期次成矿。同时,以华南地区为例,将大陆侧向和垂向增生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华南世界级有色、稀有、贵金属成矿省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成矿作用,并提出在该成矿省进一步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7.
地球科学涉及的研究对象和问题通常以长时间、大尺度、大规模为特征。这些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更需要大范围、长时间系列的实地观测资料。用于观测、实验、分析与计算的设施和仪器对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十分重要。GEO地球科学设施计划(1999—2003)是GEO历史上首次提出的“设施计划”,它从地球环境观测系统、计算系统、实验室系统及样本与资料存贮系统4个方面对NSF已拥有和拟发展的设施作了阐述。通过对GEO在1999年前已拥有、计划1999—2003年使用及目前的实行情况3方面对NSF用于地球环境观测系统的设施作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8.
非补偿沉积表现为无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单层暗色泥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沉积剖面以退积为特点。通过对廊固凹陷古近系基底地层、物源体系的研究,结合沉积物组合特点、沉积剖面序列和构造发育阶段特征,分析了非补偿沉积盆地的层序发育样式,总结了非补偿盆地层序边界发育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了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研究了不同沉积、构造背景下各层序组内体系域的样式,将一个完整的层序划分为湖泊充填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稳定体系域及湖泊萎缩体系域(下降体系域)等4个阶段,使体系域的叠加与层序的演化相关联。建立了非补偿型陆相盆地有利体系域沉积模式,认为物源的演替是其主控因素,复杂的断裂系统仅是一种控制沉积作用的一种表象。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一个滨海多层含水层系统的考察,该含水层系统由上、下弱透水层和介于中间的承压含水层组成,海底露头处被淤泥层覆盖.建立了描述该系统中地下水水头随潮汐波动的数学模型,并得到其解析解.该解析解与六个基本参数有关,分别是承压含水层的海潮传播参数,淤泥层的无量纲透水系数,上下弱透层与承压含水层贮水率的比率 (无量纲)和上下弱透层的无量纲越流.当这些参数取某些特殊值时,我们的解便化简为前人考虑的几种简单情形对应的解.分析表明,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水头波幅是上、下弱透水层贮水率和越流系数的减函数,是淤泥层相对透水系数的增函数;波动相位(时滞)是上、下弱透水层贮水率和越流系数的增函数,是淤泥层相对透水系数的减函数.  相似文献   
1000.
The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s in karst regions appears, at present,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dure for solving water deficiency problems during periods of low rainfall. Faced with a lack of data for characterizing the water supply potential of karst aquifers, analyses of spring hydrographs may provide valuable indirec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of karst hydrogeological systems. To estimate the optimal exploitation capacities of karstic sources, a stochastic-conceptual approach was applied in case studies from the Serbian karst. Water supply potentials were initially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budgets. Further steps towards defining optimal “exploitable” regimes included analyses of storage changes in karst water reservoir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potential expansion of currently tapped sources. The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these analyses ar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feasibility studies and aid in the avoidance of problems of overexplo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