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28篇
  免费   4106篇
  国内免费   4947篇
测绘学   1567篇
大气科学   2773篇
地球物理   4338篇
地质学   11538篇
海洋学   4673篇
天文学   248篇
综合类   1671篇
自然地理   6373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860篇
  2021年   972篇
  2020年   936篇
  2019年   1154篇
  2018年   933篇
  2017年   1036篇
  2016年   1045篇
  2015年   1171篇
  2014年   1459篇
  2013年   1427篇
  2012年   1546篇
  2011年   1591篇
  2010年   1320篇
  2009年   1595篇
  2008年   1477篇
  2007年   1724篇
  2006年   1680篇
  2005年   1458篇
  2004年   1314篇
  2003年   1259篇
  2002年   1049篇
  2001年   843篇
  2000年   731篇
  1999年   658篇
  1998年   517篇
  1997年   479篇
  1996年   457篇
  1995年   400篇
  1994年   354篇
  1993年   304篇
  1992年   267篇
  1991年   219篇
  1990年   136篇
  1989年   175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3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海海雾WRF数值模拟中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WRF模式探究不同垂直分辨率下模式对黄海海雾的模拟表现。将3种垂直分层方案(35η、44η与63η)和2种边界层方案(YSU、MYNN)组合,对10次海雾做模拟研究。统计分析了水平雾区与雾顶高度对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并利用1次典型个例剖析了雾顶长波辐射与雾体湍流的作用。统计结果显示,提高垂直分辨率能显著改进水平雾区的模拟效果,改善明显的个例在不同垂直分辨率试验下的雾顶高度差异也较大;YSU方案相比于MYNN方案更敏感,从35η层增至44η层其试验个例的击中率(POD)和公正预兆得分(ETS)的平均改进率分别提高了13.29%和10.22%。典型个例研究结果揭示,模式对雾顶长波辐射和雾体湍流作用的模拟程度强烈依赖垂直分辨率:粗垂直分辨率给出的湍流强度很弱,导致模拟失败;雾顶存在“云水含量增多→长波辐射增强→降温加大→云水含量增多”的正反馈过程,细垂直分辨率比粗垂直分辨率更容易维持与增强此反馈;只有细垂直分辨率才能模拟出雾顶长波辐射冷却产生的贯穿雾体直抵海面、强度不弱于近海面机械湍流的浮力湍流,它导致雾体降温而出现符合观测事实的海温高于气温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2.
A long-term record of surface currents from a high-frequency radar system, along with near-surface hydrographic transects, moored current meter records, and satellite imagery, a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river discharge, wind, and tides in driving the surface flow in the Fraser River plume. The observations show a great deal of oceanographic and instrumental variability. However, averaged quantities yielded robust results. The effect of river flow, which determines buoyancy and inertia near the river mouth, was found by taking a long-term average. The resulting flow field was dominated by a jet with two asymmetric gyres; the anticyclonic gyre to the north had flow speeds consistent with geostrophy. The mean flow speed near the river mouth was 14.3?cm?s–1, while the flow further afield was 5?cm?s–1 or less. Wind stress and surface currents were highly coherent in the subtidal frequency band. Northwesterly winds drive a surface flow to the southeast at speeds of nearly 30?cm?s–1. Southeasterly winds drive a surface flow to the northwest at speeds reaching 20?cm?s–1; however, there is mor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speed and direction relative to the northwesterly wind case. A harmonic analysis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tidally driven flows. Ellipse parameters for the major tidal constituents varied considerably in both alignment and aspect ratio over the radar domain, in direct contrast to a barotropic model which predicted rectilinear flow along the Strait of Georgia. This is a result of water filling and draining the shallow mud flats north of the Fraser's main channel. The M2 velocities at the surface were also weaker than their barotropic counterparts. However, the shallow water constituent MK3 was enhanced at the surface and nearly as strong as the mean flow, implying that non-linear interactions are important to surface dynamics.  相似文献   
993.
刘寅  邹晓蕾 《气象学报》2016,74(1):1-17
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进步、天气学和气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广泛应用,卫星臭氧资料的种类得到极大丰富并被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文中介绍了主要星载臭氧探测仪的发展概况,回顾了卫星臭氧资料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卫星臭氧资料在气旋或低压过程中、全球或区域臭氧的气候分布及变化特征、高原臭氧分布及变化特点、数值应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展望了卫星臭氧资料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4.
徐士琦  李栋梁 《气象》2016,42(3):271-279
利用1958—2012年4—5月东北地区(39°~55°N、118°~135°E)101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青藏高原地区(25°~40°N、73.75°~103.75°E)JRA-55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CEP/NCAR-I大气环流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透雨量和播种期降水量间的关系,以及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透雨日期自1958年以来在东北地区的西北和东南大部分区域呈现略微偏晚的趋势;中部有略微偏早的趋势。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时间偏早(晚)的地方,首场透雨量小(大),春播期总降水量多(少)。同时,4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增强(减弱),有利于(不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东北上空交汇,且上升气流增强(减弱),水汽输送充沛(减少),导致该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的时间偏早(晚)。  相似文献   
995.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若干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REOF) 方法探讨淮河流域1961—2010年夏季降水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北大西洋涛动 (NAO)、印度洋偶极子 (IOD)、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 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各气候因子不同位相单独以及联合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ENSO,PDO,NAO,IOD等气候因子具有较稳定的相关性,其中,PDO和IOD是影响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键因子,且PDO与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气候因子的冷暖位相单独及联合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不同,PDO的冷期以及NAO,IOD冷位相使流域北部的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DO分别联合ENSO,NAO和IOD的冷、暖位相对流域北部地区和淮河上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玉米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系数曲线是估算作物生长季耗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基于2013年4—9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田间水分试验和1994—2013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反求春玉米作物系数,分析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 建立动态模拟方程,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分段直线法结果进行比较, 提出胁迫条件下作物系数的叶面积修正方法。结果表明:玉米作物系数随发育进程可用三项式曲线描述,变化趋势与产量水平无关, 但随产量增高而变幅增大;以出苗后相对积温为时间变量建立模拟方程效果较好,决定系数 (R2) 均在0.92以上;模拟计算出各站点最大 (1.30~1.48) 和平均 (0.831~0.919) 作物系数,与FAO分段直线法计算的典型值和区间值基本一致,生长中期平均相对误差为3.4%~7.2%;提出利用相对叶面积指数修正作物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2014年实例检验,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3%,相对误差小于15%的占95.8%。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闪电和降水气候特征及时空对应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8—2013年的TRMM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数据,分析青藏高原闪电活动与降水气候特征及时空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 (简称高原) 的闪电活动中心在高原中部和东北部,中部最大闪电密度达到6.2 fl·km-2·a-1;但高原降水最活跃的区域是东南部,年降水量超过800 mm。闪电活动和降水随月份均呈现出先西进再东退的特征,但高原东北部强闪电活动区位置几乎不变化。在固定区域闪电和降水月变化具有一致性,活跃期出现在5—9月,呈单峰结构,除西部和东南部外,闪电与降水峰值月份吻合。结合TRMM降水特征 (简称PFs) 资料研究单个闪电表征降水量 (rainyield per flash,RPF) 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闪电活动可以作为高原深对流的指示因子,而RPF可以有效表征深对流系统在整个降水系统中的比例。高原中西部和东北部深对流系统在整个降水系统中的比例最大,而在高原东南部最小,高原东南部的降水更多由暖云降水系统贡献。  相似文献   
998.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雨突发性强,地域性特征显著,也是困扰预报业务人员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也不尽人意。该文回顾了近4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华南暖区暴雨的提出及典型背景场、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传播、暖区暴雨触发机制等独特的天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央气象台预报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3类华南暖区暴雨类型——边界层辐合线型、偏南风风速辐合型,以及强西南急流型的天气系统配置及触发因子。最后提出针对华南暖区暴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9.
利用阿克苏及邻近地区12个气象站1980—2013年雷暴资料,以及同期高空资料,统计了各站年均雷暴日数,对发生区域雷暴天气的环流形势进行分类,归纳出各型的入型指标。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阿克苏及邻近地区区域雷暴概率回归预报模型,并对2013年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1)阿克苏及邻近地区区域雷暴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4类:巴湖低槽型、急流型、西北气流型和温度槽型。(2)对2002—2012年5—9月(共1683 d)历史资料进行判别,满足入型条件的样本数为876 d,消空率为48%;对2013年5—9月(共153 d)历史资料进行判别,入型样本数为80 d,消空率为48%。(3)对2002—2012年5—9月所有入型样本进行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为72.0%(平均TS评分为30.1%);对2013年5—9月所有入型样本进行试预报,平均准确率为63.2%(平均TS评分为28.2%)。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与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承德市各县区初霜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南北县区初霜出现时间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对117个初霜环流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初霜预报的天气概念模型;筛选因子,分县区确立了预报指标;采用概率、指标、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方法及概率区间取值法建立了分县区初霜预报模型;检验表明,该模型对于中重度初霜冻预报准确率可达95%以上,对轻度初霜的预报准确率可达68%以上,无漏报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