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257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拓扑谓词的空间拓扑关系相似性度量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拓扑关系相似性度量是空间数据相似性度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空间数据检索和空间场景相似查询的基础和关键。本文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同时度量简单和复杂拓扑关系间的相似性度量模型。首先,以9个拓扑谓词提出一种简单拓扑关系间相似性度量方法,即定义简单拓扑关系之间距离为两个9交集矩阵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简单拓扑关系之间的相似度。然后,综合考虑实体集合间的数量相似度和维数相似度,建立实体集合间的简单拓扑关系相似性度量模型,并在上述实体集合间简单拓扑关系相似性度量的基础上,采用分解-组合的策略先将复杂拓扑关系分解为若干个局部拓扑关系,通过组合局部拓扑关系之间的相似度,直至建立复杂拓扑关系间的相似性度量模型。实验表明,制图综合中的选取对空间实体集合之间拓扑关系相似度的影响最大,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其能以拓扑关系相似度来度量制图综合对拓扑关系的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72.
水下目标识别一直是目标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以水雷目标识别为需求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水雷目标识别方法。该方法从水雷目标形状的本质特征出发,根据几何矩的物理意义,结合区域特征和边界特征构造了三个适合于水雷目标形状描述子,采用阈值判决的方法,实现水雷目标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基于不变矩的方法识别率更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尤其适用于水下特定形状的目标识别和目标受到部分遮挡的情况。其中水下图像处理和特征的定义方法对水下目标识别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3.
杜春鹏  李景山 《测绘通报》2017,(10):115-119
基于单一特征的匹配办法在多源遥感影像匹配中往往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拓扑信息和SIFT特征的自动多源遥感影像匹配方法。该方法首先在两幅影像中使用SIFT算法在尺度空间上提取特征向量,其次对这些特征点使用最近邻提取1:N的多个可能的匹配点对,然后结合位置信息和拓扑信息对这些可能的匹配点对进行剔除,并使用RANSAC方法剔除粗差,最终得到同名匹配点。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常用的SIFT算法,本文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匹配正确率,并获得更多正确的同名点。  相似文献   
74.
A two-and-a-half-dimensional (2.5-D) coupled finite element–boundary element (FE–BE) model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saturated soils and structures with longitudinally invariant geometries. A regularized 2.5-D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 for saturated porous media is derived that avoids the evaluation of singular traction integrals. The 2.5-D coupled FE–BE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continuity conditions on the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The developed model is verifi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an existing semi-analytical method. Two case studies of a tunnel embedded in a poroelastic half-space and the efficiency of a vibration isolating scree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75.
动态分段技术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中一项重要的线性要素动态显示与分析技术,该文提出了一种时空动态分段模型,使动态分段系统的组成成分融入时态因素,并将属性的时态信息作为属性信息表的字段存储,通过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完成物理段的时态变化。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类图设计方式开发了物理模型,描述了时空动态分段模型中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定义了必要的属性和操作;同时基于线性参照系统(LRS)表达空间实体的方法,概括了模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拓扑关系。实验表明,时空动态分段模型弥补其他模型将时空参考分为时间参考和空间参考所产生的不足,而且更明确地将多重属性和物理实体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6.
地形变应变张量矩阵的不变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给出正交曲线坐标系的有关位移向量及其全微分、位移梯度矩阵、应变张量矩阵的普适表达式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任意两种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应变张量矩阵的普适转换表达式,并指出:由于该变换矩阵为正交矩阵,故应变张量矩阵为相似矩阵。并对应变张量矩阵的几何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任何一种正交曲线坐标系的应变张量矩阵都具有唯一不变的主应变特征多项式,由该矩阵的主应变特征值方程皆可求得地壳质点处的主应变及其主方向,由主方向单位向量又可把该矩阵化为以主应变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该矩阵及其对角矩阵的迹皆为该质点处的体应变,该矩阵的行列式等于该质点处3个主应变的乘积,这些几何物理量皆为该质点处的地应变不变量。  相似文献   
77.
苏栋 《岩土力学》2010,31(6):1681-1686
自然界的土体通常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而传统的破坏准则大多只适用于各向同性的土体。结合应力张量和反映材料各向异性状态的组构张量,定义了修正偏应力及其不变量,提出了适用于各向异性土体材料的破坏准则。给出了共轴条件下正交各向异性和横向各向异性材料在一般应力空间的破坏曲线以及不同应力区中主应力系数b与摩擦角的关系曲线,并分析了它们的特性以及与各向同性材料相应曲线的区别。通过与真三轴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准则能很好地描述各向异性土体材料的强度特点。  相似文献   
78.
面目标间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层次模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邓敏  冯学智  陈晓勇 《测绘学报》2005,34(2):142-147
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和区分的标准是拓扑不变量.在4交差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两面目标边界交集的信息深入分析,提出具有不同分类能力的拓扑不变量,分别是维数、分离数、分量类型和分量排列顺序,并依次建立相应的形式化描述模型.这些模型都是在其分类层次上对面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完备描述,并且它们的区分能力是层次递进的.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定性表达模型的分析及比较,论述了单一模型实现空间查询所存在的局限,提出利用组合模型来表达空间关系的方法。最后结合空间查询中的实例,通过介绍如何同时运用二值拓扑关系模型和符号空间索引模型来实现同时包含拓扑关系和方向关系的复杂空间查询来说明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80.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isovists and medial axes, we developed a set of algorithms that can automatically generate axial lines for representing individual linearly stretched parts of open space of an urban environment. Open space is the space between buildings where people can freely move around. The generation of the axial lines has been a key aspect of space syntax research, conventionally relying on hand-drawn axial lines of an urban environment, often called axial map, for urba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lthough variou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wards an automatic solution, few of them can produce the axial map that consists of the least number of longest visibility lines, and none of them really works for different urban environments. Our algorithms provide a better solution than existing ones. Throughout this article, we have also argued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axial lines constitute a true skeleton, superior to medial axes, in capturing what we perceive about the urba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