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2篇
  免费   628篇
  国内免费   1035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778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264篇
海洋学   24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3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51.
本通过分析2000年4月12日出现在柴达木盆地的沙尘暴天气,初步揭示了沙尘暴天气的成因,总结出了柴达木盆地春季大风和沙尘暴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52.
覃庆第 《广西气象》2001,22(4):20-22
通过对1999年秋季一次突发性降水过程高空急流的分析,发现急流人口区南侧辐散,其低层辐合上升,当低层有印缅槽活动的时候,对流加强,印缅槽发展,急流人口区北侧辐合,其低层辐散下沉,有向南的非地转风。  相似文献   
153.
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时出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隆起是导致上述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 适应于高原隆升的大气环流变化是干旱化过程进行的机制. 随高原和周边山地的隆升, 中国内陆和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化和沙漠化, 沙漠逐步扩大至今天规模, 并在距今约50万年前有一次突变,全球变化仅是叠加于这一变化趋势之上, 并在长期变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演化上, 均表现为西风环流越强, 降水越大, 但水热搭配似仍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154.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科学》2001,21(2):108-112
冬季对流层纬圈平均纬向风 (u)最主要的模态表现为两个相反符号的极值中心 ,一个在 30°~ 35°N之间 ,另一个则在 5 5°N。与此相联系的纬圈平均高度场最突出的模态也是有两个相反符号的中心 ,一个在 40°N附近 ,另外一个则在 6 5°N附近。因此 40°N和 6 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可以很好定义西风指数。西风环流的强弱不仅对北半球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对我国冬季的气温和降水也有显著关系。在高指数环流盛行的年份 ,我国普遍气温偏高。 16 0个站平均气温与西风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 0 .6 3。同时华北及以南降水增加 ,其中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以东地区相关最显著。 16 0站平均降水量与西风指数的相关达 0 .38。高指数年份里 ,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都减弱 ,低指数年份则增强 ,因此影响我国冬季气候  相似文献   
155.
156.
丘陵山区低空急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为锋  王庆安 《气象科学》1996,16(3):256-263
利用丘陵区边界层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8-9月份低空急流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从测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山凰 地形的力差异以及适中的风平流作用等,探讨了测站上空逆温的形成及其对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作用,根据地形热力差所导致的气压斜压性,研究了低空急流的生消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7.
9403强热带风暴致洪暴雨Tbb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金锡  冯志娴 《气象科学》1996,16(4):378-382
本文利用1经纬度间隔Tbb资料分析1994年6月9-10日皖、赣致洪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指出,登陆北上的9403强热带低压同西风带降水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这场大暴雨过程。南北低值系统的叠置使降水系统结构发生变化,在两云系统接合处产生强对流云团,导致降雨量陡增。分析还表明这场致洪暴雨的发生与下面三个因素有关;1.南、北两云系统都有相当尺度和强度;2.南来云团来自ITCZ和西南地区云系的水源补充;3.不  相似文献   
158.
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动力特征及能量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吕筱英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6,20(1):90-100
本文对不同路径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动力特征及能量学研究。发现高空大值位涡空气的下伸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初生气旋逐渐向强位涡区移近并形成上下位涡区相接的形势。使气旋迅速发展。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有密切关系。发展中的气旋明显地向着急流左侧的辐散区移动。急流的突然加强及高空强风动量的不断下传,构成了下层的强风带及上下一致的急流结构。能量学研究指出在气旋发展前气旋内散度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突然增强。散度风动能在爆发气旋发展时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59.
大气臭氧与气溶胶垂直分布的高空气球探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给出了1993年9月12日利用高空科学气球在河北省香河地区探测到的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结果发现:(1) 大气臭氧的数密度在整个对流层较低(~10[12]mol/cm3),并从地面到对流层顶略有下降;对流层顶以上开始快速增加,极值层高度在~24 km,其值为4.78×10[12]mol/cm3;臭氧分压有类似的分布特征,极值146×10[-4]Pa,位于同一高度;(2) 在平流层低层,臭氧分压有一个次极值62×10[-4]Pa,位于15~16 km;(3) 0~30 km大气气溶胶数密度呈现出三个峰值:143,8和1.1 个/cm[3],分别位于近地面、5 km和21 km;(4)气溶胶的数密度谱在对流层为双模态;在平流层,次峰消失。同时,我们还与其他观测结果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0.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总被引:75,自引:21,他引:75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1996,20(5):575-583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