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谷雨     
《地球》2014,(2):61-61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储晓春 《贵州气象》2012,36(2):63-64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根据劳动实践的经验,定出二十四个节气来作为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掌握时令的参考。节气可以充分地反映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情况。对于现代的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活动仍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对于老气象工作者来说,二十四节气都比较熟悉,对年青气象员不一定都能运用于实践服务。现以贵州省铜仁市的节气与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为  相似文献   
13.
唐志强 《地球》2020,(3):40-45
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华夏民族早期基于“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生产需要,形成了观天察地、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的传统。《吕氏春秋·审时》指出,“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创立了一套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从而达到“天地人和”。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呢?这就要从观察物候说起。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先被制订的节气,而多地皆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足以表现其深受重视的程度。在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变迁和沉淀后,时至今日“冬至文化”依旧在民间广泛传播,尤其是冬至谚语,它不仅简单通俗、形象生动,而且饱含了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5.
秋日咏土     
王琳宝 《河南地质》2013,(12):52-52
又是人间一度秋。二十四节气真是神奇,用一双看不见的手,操控着万物的生长节律。千树春华才褪残红,流光之夏接踵而至,一番野蛮生长之后,秋风秋阳紧锣密鼓,万顷田野悄然镀金。此时此刻,大地静默无语,一如儿女满堂的母亲,迎来了最为丰饶的季节。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农业中应用须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丹 《广西气象》2001,22(2):63-64
简述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丰富科学意义,简单回顾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所做的贡献,展望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一些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公共节日的狂欢——荣成谷雨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苛成。每到谷雨这一天,深海的鱼虾便遵循季节洄游规律,纷纷涌至近海水域。这是由荣成所处的独特海洋地理位置和近海鱼汛的时间决定的。荣成沿海渔民因此有“鱼岛不失言”、“谷雨时节,百鱼上岸”之说。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全面了解本土节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农业生产、气象预报水平、灾害防范及医疗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196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二十四节气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1)呼和浩特市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正态、单峰型特点,且趋势一致;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节气分别是小暑(22.3℃)和小寒(-12.0℃),清明和立冬节气前后气温的波动最大。(2)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单峰型特点,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大暑(61.9 mm)。(3)一年中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和最短的节气分别是小满(9.7 h)和冬至(6.2 h)。二十四节气中所有节气的平均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春季型节气增暖最为显著。夏秋季节气日照时数呈缩短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呼和浩特市的入春时间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19.
大地回春     
刘辉 《地球》2020,(1):22-25
"立春"一到,时不我待。一切以春意春情为节拍中心的人与事,纷至沓来。从容而应之,遂成了人类附和与利用节气转换的一种生活与生产的渐变节奏。古代名人多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您就瞧好吧,大规模的春锄、春耕、春播、春种、春酿、春作、春灌,一切关于春流春律春潮的忙碌讯息一股脑地挤涌上了各式舞台。所谓"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事传统上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它的传播留世并震撼中外。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中国气候研究至今已有55年(其中仅1991—1994年奉调至《中国气象报》社工作),退休前后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研究了约40年中国气候之后发现,中国气候不仅影响到我同植被、农业和经济建设等物质层面,而且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影响到中阳传统文化,即精种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