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7篇
  免费   1787篇
  国内免费   2261篇
测绘学   2069篇
大气科学   1538篇
地球物理   993篇
地质学   5049篇
海洋学   1357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751篇
自然地理   708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482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460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686篇
  2013年   548篇
  2012年   618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546篇
  2009年   583篇
  2008年   515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410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302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239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83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预测,人类对鱼类的消费量在今后15a内将增加50%,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不规范,养殖与水域生态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水产养殖已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更为严峻,李秋芬等的调查表明中国黄渤海沿岸重要对虾养殖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有机污染,许多地区难以满足对虾养殖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苗种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82.
对冲绳海槽中段DGKS9603孔134个样品(孔深0~481cm),测试了18种常、微量元素,对该柱样的29个样品(孔深0~488cm)进行了REE测试。对采自长江三角洲的CYm柱样和黄河三角洲的S3柱样中的晚更新统的5个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和REE测试。分析表明,冲绳海槽中段在全新世、末次盛冰期和末次间冰期的沉积物均以陆源物质为主,生物沉积为次。末次盛冰期以陆源硅质碎屑沉积的大量增加为特征;全新世生物沉积量有较大的增加;末次间冰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较全新世更富陆源物质。冲绳海槽的物源演化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对比冲绳海槽与长江和黄河物源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REE、稀有元素、惰性常、微量元素,判识出末次盛冰期冲绳海槽的陆源物质,具有长江源的物质属性,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古长江。  相似文献   
83.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柱样可分为上下两层.上表层(0~2 cm)的砂质沉积层为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即变余沉积;下层(2~130 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 4期海退至MIS 3期海进与MIS 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变化韵律.  相似文献   
84.
海坛海峡二维潮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坛海峡为南北狭长型海峡,海峡内潮波属于前进波.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浅水波数学方程,利用欧拉-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得到数值解,模型采用随时间变化的动边界技术,成功地模拟了海坛海峡的前进波特征,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同时计算了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不同时刻的潮流场和潮流平均流速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北部湾口M2分潮高潮时间比南部湾口早约5~6min,等振幅线范围约为2.12~2.15m.海峡内流速分布呈南北强、中间弱的特点,最大流速1m/s左右.  相似文献   
85.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6.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87.
海洋初级生产光动力学及产品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焦念志  王荣 《海洋学报》1994,16(5):85-91
运用14C同位素示踪方法现场研究了胶州湾四个季节浮游植物自然种群初级生产的光动力学特征和光合产品中颗粒有机碳(PPOC)和溶解有机碳(PDOC)的比例。结果表明,在冬、春季,网采浮游植物(Netphytoplankton,简记为Net-)和毫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简记为Nano-)具有相对较小的光合半饱和常数(KI),而在夏、秋季,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简记为Pico-)具有更小的KI.14C理论最大光合速率(Pm),在任何季节都是:Pico- >Nano- >Net-.Pm/KI的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表明光合效率具有同样的季节变化顺序。Pm/KI在不同粒级类群间的顺序为Pico- >Nano- >Net-,可见,浮游植物细胞越小,对光能的竞争力越强。光合过程中PDOC的释放主要受光控制,太强和太弱的光均会使光合产品中PDOC的比例升高,但除光抑制情况之外,PDOC的绝对释放量随光强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8.
有机饵料常规饵料对扣蟹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扣蟹的体重、壳长、壳宽,扣蟹体内粗蛋白、氨基酸及药物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等几个方面比较了在有机养殖和常规养殖模式下扣蟹的品质。结果显示,在有机养殖模式下,扣蟹的体重增长,壳长、壳宽与常规养殖差异显著(p<0.05);体内粗蛋白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中,有机养殖组为55.43%、48.07%,常规养殖组为46.55%、40.64%,常规养殖组扣蟹的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有机饵料养殖组;在药残和重金属含量方面,除常规养殖组的六六六检出外,其余指标均符合有机蟹卫生质量地方标准(DB32/T609.3-2003),但有机养殖组的重金属含量则远较常规养殖组低。  相似文献   
89.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   
90.
利用2002年10月~2003年8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和华南沿海及海上能见度观测数据,对华南海域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能见度遥感监测和定量反演进行了试验。将MODIS影像分为:晴空(Ⅰ);雾和低云(Ⅱ);有降水积云(Ⅲ)和其它(Ⅳ)4类,并按照通道间相关性最小和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相关最大的原则进行通道筛选。初步分析表明,水平能见度确实与MODIS卫星表观反照率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通道筛选和特征因子提取,建立分类的反演经验模型进行大气水平能见度的遥感反演,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Ⅰ和Ⅲ类大气状况条件下,能见度的反演结果较好(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和0.9,远大于95%信度检验水平),而大气状况较为复杂的II类反演精度较低,相关系数只有0.5(仅达94.2%显著性检验水平)。由此可见,对于海上下垫面均一、而大气状况复杂的遥感反演问题,根据大气状况分类简化的统计反演是较为有效的1种方法。同时,对大气的辐射消光特性的了解和MODIS通道特性的分析,也是决定反演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