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2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热带地区云量日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1984—2003年共20年云量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地区的云量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量峰值时间和变化幅度在全球的分布都较为均匀,而海陆差异明显。高云和低云在变化机制上相对独立,其云量日变化并非同步。全球云量日变化由4类基本形式组成,分别为洋面高云型、陆面高云型、洋面低云型和陆面低云型。高云日变化与地表辐射加热状况密切相关,其形式在洋面和陆面类似,均为早晨出现云量最小值而午后到达云量峰值。相比于洋面,陆面高云的峰值在夜间持续时间较长,可发展至更为稳定深厚的云系。低云多在局地5时附近出现云量峰值,18时左右达到云量极小值,其中陆面低云在12时出现第二峰值。  相似文献   
72.
西太平洋云量变化与中国东部的降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名立 《大气科学》1993,17(5):576-583
本文用“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中月平均总云量资料得到了1905—1985年西太平洋地区夏季云量的历史演变.在副热带地区存在一个云量最少的带,这个云带的演变能较好地反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云带的位置和中心云量值具有明显的10年尺度的变化,它与中国东部雨量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关系.因此它能提供近80年形成我国东部气候变化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环流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3.
74.
以全天空数字成像仪的等角投影成像原理为基础,将云型简化为正方体及圆柱体云体。模拟了相同云体在不同空间位置的移动轨迹情况,对其所占面积变化(云量)进行了计算,并对云在移动过程中云体侧面成像情况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量随空间位置变化情况与云的宽高比相关,当宽高比大于某一值时云量随天项角(云所处位置)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反之则随着天顶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5.
全天空数字相机观测云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带有鱼眼镜头的数字相机拍摄全天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分析,实现根据图像获取云量的目的。介绍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给出初步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用目前分析图像所获取的算法计算云量(与观测员记录相比),平均误差在15%以内,结果的准确度受地面能见度影响较大,对能见度达15km以上的图像分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6.
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   总被引:127,自引:7,他引:1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统计了中国地区1961~1990年近30年地面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地区近年来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呈减少趋势。在排除了大部分云的影响后,对太阳辐射的统计也给出了类似结果。对云量和地面能见度近30年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能见度呈下降趋势,但云量的变化并不明显。初步认为,近年来大气混浊度和大气中悬浮粒子浓度的增加是引起中国某些地区直接辐射量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7.
河北省气温日较差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10个气象站1961 ̄1995年气温日较差 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气温日较差与7个要素的年、季、月值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与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水汽压显著负相关,与风速、降水量几乎不相关。60年代以来,湖北省气温日较差减小主要是由于日照时数减少、云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78.
本世纪海洋云量变化与全球增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昭美  章名立 《大气科学》1996,20(2):149-158
本文分析了1900~1990年间全球海洋总云量。为消除资料序列中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序列被分为3个时段进行讨论。发现本世纪内与气候增暖的同时全球海洋云量有明显增加,但云量变化落后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4年,落后于全球平均海温1~2年,且云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气候带不同,这可能是不同气候带上主要云型不同,以致产生的辐射强迫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79.
南宁市紫外线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雄 《气象科技》2003,31(2):105-108
文章分析了南宁市紫外线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阳总辐射和云量的关系。指出南宁市紫外线辐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4月下旬开始紫外线逐渐增强,5~9月长达5个月时间紫外线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0月上旬开始紫外线迅速减弱。日最大值出现时间多数在12~14时。紫外线辐射量与太阳总辐射量相关系数达0.67,与部分月份云量也有较好的相关性,晴天的紫外线日变化曲线最为平滑,多云天气次之,少云天气下日变化曲线有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80.
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有优势。文中分析了中国云的气候特征,发现在华北地区和南海北部的总云量有减少的趋势;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异常减少的现象;而在天山、帕米尔高原、柴达木盆地、横断山脉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文中特别指出西北山区常年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的多云带,云层深厚、含水量大,有利于进行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