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8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测绘学   593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425篇
地质学   312篇
海洋学   197篇
天文学   119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5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用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研究电离层声重波扰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数字测高仪Digisonde中的漂移测量,常用来研究小尺度电离层扰动,如电离层小不均匀体的漂移。文中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利用漂移测量数据中多普勒频移和到达角参量的最大熵动态功率谱,估算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水平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作为实例,研究了Millstone Hill测高仪站的漂移观测资料,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数据中,可有效地提取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传播参量,在电离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2.
1992年9、10月间,我国对位于中尼边境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和平面位置进行了近三十年来的第三次测定。本文扼要介绍这次最新测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93.
根据“变换光束测图适用范围的再认识”一文的论证和实际作业的经验,变换光束立体测图完全可以利用常规航摄象片进行作业,无需再对航摄象片倾角作额外的限制,但由于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平面定向的相关性,且象点坐标在作业中不可能完全在标准位置中,以及各种误差的累积,操作各步动作需相互结合,逐次趋近。  相似文献   
94.
95.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一些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6.
从高斯光束经过光学系统的传输与变换规律出发,借助于高斯括号的性质,研究了激光束光学系统的变焦特性,导出了机械补偿式激光束变焦系统的变焦方程及补偿点位置方程,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97.
本文在分析地形图误差的主要来源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已编印出版的1:10万、1:20万、1:50万、1:100万4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进行了抽样量算,提出了评定地形图精度的方法;分要素(包括经纬线网交点、河流交叉点、道路交点、居民地图形中心点)讨论了地形图的平面位置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形图的平面位置精度标准。  相似文献   
98.
99.
为解决GP-1型γ射线谱仪能谱漂移的问题,在前置放大器与主放大器之间加一个螺旋电位器,使之可手动连续调节信号幅度,确保谱仪在运行中系数不变。叙述了B-γ-γ能谱法测铀、镭、钍的原理及含量的计算公式,并用改进了的GP-1型γ射线谱仪测定了铀镭平衡破坏样品中的铀,镭、钍含量。本工作相化学方法分析的结果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100.
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象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本文根据华北地区(东经110.5°-123.0°,北纬30.5°-41.5°)1981-1984年间7520条P波到时资料,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应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获得了不同深度(横切片)的速度图象。层面成象的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2.华北地区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高速、低速区的过渡带上。3.深度为14km的层面速度图象与熟知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深度为75km的层面速度图象存在三个明显的低速区,它们分别位于郯庐断裂带、太行山前断裂带和山西断陷带,这一结果有利于关于上述地区为大陆裂谷带的认识。 本文在获得三维速度图象的同时,还重新确定了该区的129个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