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我区1994年冬春羔生产期间牧业气象条件分析郝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气象中心)1993年春季由于我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造成大部牧区旱情严重、牧草返青推迟。西部地区由于春夏秋连旱,牧草长势较差,产量低,秋季又无打草场,致使多数牲畜不能满膘入...  相似文献   
12.
魏玉蓉 《内蒙古气象》1995,(5):40-40,F003,F004,
德国学者米勒教授来我区访问工作总结以及有关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魏玉蓉(农牧业气象中心)1Muller教授来华工作总结1.1Muller教授简介Muller先生,德国斯图加特霍尔海姆大学的教授,(UNIVERSITYOFHONENNEIMSTUTTG...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生存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带是我国生产最不稳定的地带,风、旱、冻、雪等灾害频繁出现,具有敏感而脆弱的人地关系。文章在研究了该地带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百年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南方集约农区农牧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求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作者在分析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础上,对农牧结合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作了全面论述。结果表明,农牧结合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最后还提出了该农区农牧结合的可行途径及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空间数量、质量和结构3个维度构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评价方法,以肥东县古城镇范店社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平原农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空间组织重构、要素重组和结构重塑,在空间数量、空间质量和空间结构关系上实现“三生”空间格局优化;(2)“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受生产空间格局优化效果影响较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考虑优化生产空间为重点;(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三生”空间格局的优化,可以实现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无序污损等问题的整体解决。  相似文献   
16.
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揭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选取了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山东省禹城市和桓台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土地非农化与乡村系统演化特征,剖析了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县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土地非农化的规模与比重呈现增长态势,乡村系统整体处于正向演化态势,禹城市和桓台县E指数分别由0.295和0.197增至0.798与0.700.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土地非农化比重的增加会带来乡村一些要素的剧烈变化,其中,乡村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对土地非农化过程的敏感性较强.构建乡村人口转移与农地规模经营的保障机制,规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增强县域辐射能力,是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17.
平原农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有利于缓解平原农区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育等多重压力,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本文以“问题研判—策略梳理—机制构建—实证检验”为研究主线,探讨两者协同机制。研究表明:① 平原农区“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显著,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污损衰退共同制约乡村转型发展;② 面向土地价值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策略,有利于推动乡村转型发展;③ 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由“以地为本”单要素调控转向“人、地、业、权”多要素协同综合整治,权利重组、空间重构、产业重塑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的核心机制;④ 平原农区典型地区禹城市,聚焦土地权属调整、空心村整治和现代产业培育,实现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协同推进。本文有利于深化平原农区人地系统科学新认知,为构建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不断开发、利用土地的历史。土地利用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起点,是其它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人们一方面把土地作为生产资料,通过农林牧业生产获取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则把土地作为基地和空间活动场所,来满足自身生产、居住、交通、娱乐等的需要。土地利用同其它事物一样,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现代人口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辨识了人口分布的显著影响因子,进而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最后以史学界考订的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重建了1776~1953年6个时间断面中国传统农区10km×10km分辨率的人口空间分布,并分析了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农区县域之间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地势起伏度、距地区(州、府)级城市与省会城市的远近、距河流远近及气候湿润指数.(2)利用2000年传统农区1934个县级人口及上述环境因子数据,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构建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方差解释量(R2)为0.81,88.4%的县(区)的模型预测误差小于50%.(3)1776~1953年研究区人口总体呈增加趋势,1851年之前主要表现为长三角地区人口持续增长,该地区500人/km2以上的网格数由292增至683个;1851~1953年则以多地区人口普遍增加为主要特征,华北平原500人/km2以上的网格数由36增至88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由4增至35个.各时期人口分布的空间聚集特征不一,其成因涉及经济重心转移、传统观念、战乱、灾荒、移民政策等多方面.(4)本文重建与HYDE数据集在数据源、环境因子遴选和建模方法上均有所不同,与本文重建结果相比,1776~1851年HYDE的人口总体上东部偏少,西部偏多,1851年后城镇偏多,乡村偏少.  相似文献   
20.
据浙江省农、林等部门统计,到2000年末,全省国有农、林、牧、渔场经营土地面积达530.86万亩,约占全省国有土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国有农场(含劳动农场)186个,经营土地面积60.75万亩,需由这些土地经营收入养育的人口约9万人。因此,国有农、林、牧、渔场土地,不仅是国有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