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 d,部分地区超过30 d,西部地区基本在5 d以下。霾日数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的月份,约占全年霾日数的2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7 d/10a),霾日数显著增加时段主要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21世纪初,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霾日数呈增加趋势,而东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霾日数呈减少趋势。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比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增加更为明显。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在中东部地区基本以负相关为主,中东部冬半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4 d/10a),表明降水日数的减少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静风日数则以正相关为主,冬半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减小,静风日数增加,表明风速减小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更易形成霾天气。  相似文献   
42.
以麸皮、豆粕和红糖为基料,固态培养沼泽生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paludigenum),研究沼泽生红冬孢酵母的固体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结果表明,优化的固体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豆粕、麸皮和红糖的最佳质量比为3∶1∶1;每10 g基料,各组分添加量分别为酵母膏0.2 g,硫酸铵0.2 g,水12 mL,接种1.5 mL菌液;培养基厚度2.35 cm。在此条件下培养60 h,红酵母的细胞产量最高达101.9×108g-1。  相似文献   
43.
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8 年华南47 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 年代—1970 年代和1990 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 全区冬春同号型” 居多,且冬春连旱频率较高。影响华南冬春连续旱/涝的水汽输送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水汽输送变化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春季水汽输送变化则来源于南海和我国北方。进一步探讨海温异常的影响发现,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事件相关的Niño3.4 海温存在正、负异常型,海温异常中心分别偏向Niño4(Niño3)区和Niño3(Niño4)区。Niño3.4 区海温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密切联系;Niño3.4 区海温负异常时,冬季自西北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及春季自菲律宾海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和北方水汽输送对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重要影响。以上水汽输送在两种海温异常情况下,连涝(旱)年均异常偏强(弱)。因此,Niño3.4 海温异常的变化及分布与华南冬春持续旱/涝事件存在联系,在此气候背景下,水汽输送异常是影响华南冬春降水异常的重要物理因子,其中南海是水汽输送异常显著相关区。   相似文献   
44.
利用常规观测的温度资料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AO指数等,分析了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探讨了AO与同期气温的关系。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冬春气候异常与500 hPa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关。冬春持续偏冷,对应北半球欧亚中高纬地区呈“-+-”的波列分布,90°-180°E呈现出“北正南负”的环流形势;北半球极涡面积偏大,冬季东亚大槽位置偏西,春季东亚大槽强度偏强,冬春AO指数持续异常偏强,显著负位相。  相似文献   
45.
尤慧 《地理教学》2013,(18):54-57
正原题呈现: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46.
使用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的"淡水扰动试验"结果,对热盐环流强度减弱后中国区域冬、夏气候的不同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CSM3可较为准确地再现中国附近区域表面气温及降水量的量值和分布形态。当热盐环流年平均强度减弱约80%之后,中国区域冬、夏季的表面气温与降水量显著降低,但冬、夏季的降低幅度与空间分布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冬季的降温幅度较大且分布较为一致,平均降温幅度可达2.2℃,最大的降温幅度可达4℃;夏季的降温幅度相对较小且南北差异较大,平均降温幅度为1.3℃,最大的降温幅度为3℃。冬、夏季降水量的降低幅度都在6%左右,但其成因及其分布形态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7.
南黄海西部36°N断面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点研究了南黄海西部36°N断面水文、生源要素的四季变化特征,阐明了该断面诸参数四季变化的主控因素,并以此反映和指示了与其相关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及黄海暖流具有季节性演替变化规律;秋季跃层以下水体是一部分夏季冷水团残留水和黄海暖流水的混合水;断面西侧在四季均存在小范围的低盐冷水现象(即青岛冷水团),...  相似文献   
48.
影响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生态环境的几个因素及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拉丹冬地区系长江的发源地,由于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其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过牧、鼠害、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加强法制、退牧还草,提高环境意识等保护该区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9.
青藏高原东部积雪与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频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滨 《气象》2000,26(12):20-23
应用青藏高原东部17个测站1957~1988年秋冬季(11~2月)平均积雪深度及积雪日数资料,分析了积雪深度及积雪日数异常年夏季500hPa高度场的不同分布形态,同时对照登陆及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偏多年及偏少年500hPa高度场的分布特征,得出青藏高原秋冬季积雪深度偏小(大)年夏季热气旋频数偏多(少),而积雪日数偏多年,夏季热带气旋频数偏少。  相似文献   
50.
ENSO事件与云南冬季气温异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61年以来11次El Ni?o和8次La Ni?a事件对云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影响, 发现: El Ni?o (La Ni?a) 年云南冬季气温偏高 (低), 有暖 (冷) 冬特征, 其中以东部、中部和南部最为显著.冬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同期云南气温距平有显著的正相关, 上一年SSTA与次年云南1月气温也有好的正相关. SSTA异常正 (负) 值是云南暖 (冷) 冬的一个强信号.在ENSO影响下, 东亚冬季风偏弱 (强) 是形成云南暖 (冷) 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