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480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516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362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了研究大气作用下西北地区浅层非饱和黄土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填筑一维土柱模型,在室外自然条件中做大气循环作用下的蒸发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0~10 cm深度范围内,土体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土样表层5~10 cm处温度最低;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土体初始体积含水率越高、压实度越大,导热系数越大,温度变化幅度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和蒸发时间增长,压实度和含水率引起的导热差异叠加,使得同一深度处不同压实度和不同含水率土体的温差增大;土体初始体积含水率和压实度均对温度的迁移产生影响,相对于随压实度的变化,土体体积含水率的改变对土体温度迁移影响更显著;随着蒸发时间的增加,温度由表及里逐渐升高,在深度方向上温度先减小后增大。不同深度处土体温度增长曲线大致为"S"型递增曲线,可分为蒸发3阶段。  相似文献   
152.
张宇  陈旭  刘娟  宁珏 《海洋与湖沼》2024,55(2):306-317
南海北部吕宋海峡是内潮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且涡旋种类繁多,不同特性的涡旋对内潮的影响不同。基于近岸与区域海洋共同模式(coastal and regional ocean community model,CROCO),模拟探究理想涡旋存在时,涡旋位置、极性、峰值流速和半径对内潮的影响。结果表明:涡旋位置是影响内潮的直接因素,位于涡旋区域内的内潮是主要影响对象,涡旋中心以西内潮方向变化的角度是以东的3倍。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分别使潮能通量的方向向南和向北偏转,最大偏转角度超过12°,当涡旋所致背景流与内潮传播方向一致时,内潮群速度增强,反之减弱。涡旋对内潮的影响范围和幅度随着涡旋的半径和峰值流速的增大而变大。当涡旋峰值速度变大时,反气旋涡心以北的潮能通量增长量超过15 kW/m。当涡旋半径增大时,涡旋峰值速度的位置发生变化,涡旋的峰值流速和半径共同影响潮能通量水平分布结构,使其呈现纬向单峰或多峰结构。  相似文献   
153.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和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拟结果, 对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中尺度涡旋的次中尺度特征进行了探讨。卫星观测和模拟结果显示, 黑潮延伸体涡旋海域伴随着活跃的次中尺度现象。涡旋演变与多尺度能量分析结果表明, 涡旋海域次中尺度动能的强弱与涡旋海域地转流动能有着密切联系, 锋生可能是涡旋边缘次中尺度动能增强的重要机制。次中尺度现象在中尺度涡旋海域具有沿地转流方向的复杂涡丝状结构特征, 意味着涡旋边缘较强的水平浮力梯度和地转流侧向剪切为次中尺度过程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 垂向结构分析表明, 次中尺度过程能引起较大的垂向速度, 最大可达100m·day-1, 该垂向速度可以影响至混合层下200m深度处, 对海洋内部的垂向物质能量交换、海—气相互作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4.
一次强降水过程涡旋状MCS结构特征及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吴涛  张家国  牛奔 《气象》2017,43(5):540-551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造成2011年6月18日湖北省江汉平原强降水涡旋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过程的结构特征,联合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观测及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资料初步研究了MCS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成熟阶段的强降水涡旋状MCS回波表现为气旋性弯曲的多条螺旋对流回波带、周围被大片层状云回波所包裹的结构特征,后期因冷空气侵入演变出冷暖锋式结构。回波合并和旋转式列车效应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运动特征。(2)涡旋状MCS是在有利环境场下,主要由鄂西山地一江汉平原过渡带边界层中尺度涡旋系统强烈发展组织的结果。(3)中尺度涡旋系统形成发展与地面暖倒槽发展、西南低涡前侧降水和特殊地形作用有密切关系,来自不同方向气流形成的强烈辐合是其前期形成发展的主要机制,后期发展可能与潜热释放有关,涡旋环流向上发展到700 hPa。  相似文献   
155.
2016年6月海南一次龙卷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5年陕西省7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趋势分析及Mann 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降水量、降水日数,还是降水强度,均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且随着降水级别的逐级增加,地区分布差异逐渐增大;整体上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中降水日数的下降趋势均非常显著,全省年均降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达到了-3.83天·10a-1,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降水强度的增加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每10 a全省年均降水强度增加0.15 mm·d-1;陕西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体现在春秋两季小雨及中雨的减少上,小雨降水强度在夏、秋两季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5和0.04 mm·d-1·10a-1,其上升趋势分别通过了0.01和0.1的显著性检验,这是年均降水强度上升的主要原因;陕西年均降水量及降水日数自1984年出现了突变性下降,而降水强度的突变则出现在2004年,之后一直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6.
为探讨地表温度初始场在台风暴雨模拟中的重要性,以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为例,分别用FY-2G卫星反演的陆表温度、海表温度产品替换NCEP资料初始场,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分量级降水TS评分和预报正确率检验,并对比分析了各试验方案2 m温度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场、900 h Pa流场和850 h Pa垂直速度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使用FY-2G卫星反演的陆、海表温度产品作模式初始场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降水模拟效果,但改善程度随时间降低,24 h后其改善作用已较小;陆表温度试验对小雨和中雨量级的预报质量均有提高,而海表温度试验仅提高了小雨量级的预报质量。进一步分析表明,陆表温度试验主要通过改善陆表温度初始场影响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分布,进而减小台风东北部低层温度正异常,使该区域气旋性环流减弱、垂直速度减小,有效抑制了虚假对流出现,最终达到改善降水预报质量的效果;海表温度试验原理与陆表温度试验类似,但对降水预报质量改善不明显,仅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降水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7.
影响坡地降雨产流历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袁建平  蒋定生  甘淑 《山地学报》1999,17(3):259-264
运用小型野外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林地、农地、裸地诸因子(坡度、承雨强度、土壤始含水率、林地植被盖度、枯落层厚度)对产流历时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地影响产流历时的主要因子为承雨强度和植被盖度;农地、裸地则为承雨强度、坡度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建立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影响产流历时的单因子、多因子回归方程。通过方程,由植被盖度、坡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和承雨强度四个易于获得的因子可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  相似文献   
158.
李天超  赵刚 《天文学进展》1999,17(4):334-345
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银河系的化学演化在其中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理论工作的不断深入,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观测方面,从太阳附近区域,整个银盘,银晕和核球等方面简要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模型主要观测约束的近期结果;在化学演化模型方面,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近期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9.
陈大贤 《现代地质》1991,5(4):366-377
石油钻探遇断层而失败的情形时有发生,其中多数是由于对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认识的错误所引起。为减少勘探失误,本文讨论了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空间组合的一些规律。(1)同生断层可分为盆地边界同生断层和内部同生断层两大类。边界同生断层的断面产状基本形态有勺形、椅形、阶形和坎形四种。(2)边界同生断层是追踪盆前的一组或两组基底断裂发育而成的。单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较平直;双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呈锯齿形。(3)内部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在剖面上的组合式样有正牵引和同向y字形派生断层、逆牵引和反向y字形派生断层。这两类四种形变可单一出现,也可在同一剖面中共存。(4)内部同生断层系的平面组合基本式样有帚状和雁列两种。构成地堑式的两条同生断层断距都较大时就会有挤压背斜出现(构成w形构造)。(5)中国东部裂谷系盆地中的所谓“滚动背斜”都不具备标准的“滚动”特征;它只产生在特定的层位上;对它与其称“滚动背斜”,不如称“逆牵引背斜”为宜。  相似文献   
160.
初始场估计共轭同化方法的精确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例子,说明对偏微分方程模型使用共轭同化方法时,同周期性条件的重要性,提出尽可能精确地使用共轭同化方法于偏微分方程模型的办法及对有些方程不含e↓u/e↓项时,其相应差分方程模型精确共轭同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