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本文对航空遥感影像的薄雾进行了研究,根据雾图像成像模型和基于暗原色先验知识,结合图像对比度的自适应调整,提出了一种对航空遥感影像薄雾去除的改进算法。采用数字航空相机DSS439获取的不同地物特征类型的应急遥感影像进行去雾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2.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雾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雾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 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雾过程的宏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此次雾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环境风速大、能见度低、有短暂消散, 且数浓度低、有效直径和液态水含量小等特征。雾滴有效直径平均值为5.7 μm, 数浓度平均值为246.4 cm-3, 液态水含量平均值为0.05 g·cm-3, 其微物理特征与海雾特征接近。雾过程开始为爬坡雾, 这是长白山主峰夏季典型的地形云雾, 随后由高空云层平流至长白山主峰而接地产生。在强浓雾的形成、发展和减弱阶段, 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的变化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在成熟阶段, 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3.
南洋  饶晓琴  尤媛  关良 《气象》2021,(2):253-260
2020年1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分布,环流呈三波型,东亚大槽偏弱,南支槽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9 mm,比常年同期(19.0 mm)偏少11%,月内17—19日出现了一次强雨雪天气过程,湖北恩施建始县和辽宁丹东出现大暴雨,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和七台河、内蒙古通辽和赤峰等地出现大暴雪或特大暴雪。全国平均气温为3.9℃,比常年同期(2.9℃)偏高1℃,11月共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其中1次为全国强冷空气过程(18—22日)。10—17日,大气扩散条件较为不利,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汾渭平原等地发生一次雾-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14.
雷州半岛雾的气候特征及生消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别位于雷州半岛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湛江站59a、雷州站46a和徐闻站42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雷州半岛雾发生的规律及生消机理。结果表明:三站年雾日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W"状,局部峰值明显升高。三站的年平均雾日数分别为24.7d、30.4d和21.0d。雷州半岛雾日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4月及12月,3月雾日数最多,7月雾日数最少。近10a湛江站夜间雾发生频率为90%;短雾多,持续时间在4h以内的占75%。雾形成的天气形势可分为高压入海型、低压前型、冷锋前型、静止锋前型、鞍形场或均压场型5类,主要是平流雾、锋面雾和辐射雾。3种雾消散的天气形势是新冷空气补充南下、雾滴出现碰并沉降形成小雨或日出后雾滴蒸发。统计雷州半岛三站2000—2009年雾次频数得出,成雾概率最大的气象条件是气温为15~25℃、T-Td≤1.0℃、Δp3在-3.5~-2hPa和1.5~2.5hPa之间、风向为NNE-ESE及风速小于5m/s。L波段雷达探空大雾个例分析表明:雾顶高度在1.5km左右,雾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雾中相对湿度大于92%,1.5km之上急剧减小,3km以上保持不变;T-Td为1.2~6.4℃;近地面风速为2~6m/s,风向随高度顺时针旋转,雾中有暖平流。  相似文献   
115.
南京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京市2005-02—2009-01共4 a的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云、污染物浓度和雾、霾天气等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云量对紫外线强度的衰减更明显,最大达58.15%,蔽光性云层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可达71%~80%;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其中与NO2的相关性最好,为-0.39;晴空条件下,严重霾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率可达20%以上,浓雾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接近50%。  相似文献   
116.
黄聪敏 《广东气象》2011,33(5):30-32
利用1952 ~2009年连州市的气候资料、各种气象要素场资料以及环流背景场资料,对粤西北地区出现的雾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雾日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平均每年雾日为16.5 d,雾季为11月至次年4月;该地区出现的雾多为平流雾,高地气温差、高相对湿度、适宜的风速、逆温层和稳定层结的出叶现都是该地区大雾过程的...  相似文献   
117.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V3.2、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2年12月12-13日西安地区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进行阶段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WRFV3.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雾的范围、强度和生消过程,但模拟白天雾的强度较弱.这次大雾是平流辐射雾过程,其生成的主要因素是:在夜间辐射降温...  相似文献   
118.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日相比,雾日平均雾顶之上温度日较差增大,雾顶之下则减小。平均风速的时间—高度分布在雾日和非雾日类似,在稳定性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出现一个或者两个极大值区。温度和比湿在非雾日没有显著的对应性,而在雾体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雾顶升降过程中反相关。较强的逆温、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近地层风速是南京冬季成雾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19.
留58潜山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为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包括了原生孔隙,溶蚀孔隙,以及裂缝等类型.潜山储层物性的分布特点表现为纵向上的分层发育和横向上的分带发育.综合本区测井解释及岩心观察认为,影响潜山储层发育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与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以及平面上储层发育带是否处于潜山构造顶部或断层...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