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50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61.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要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方面进行协同发展的构想,建议加强国家海洋公园旅游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三大系统内部正负反馈关系研究,通过建立国家海洋公园生态链系统模型,探究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耦合和协同发展机制,为国家海洋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2.
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引入室内外协同作业法,并根据“室内虚拟地调—室外调绘核查—室内资料整理”三步走的标准业务流程,基于GIS平台开发适用于前述方法的网页端、桌面端、移动端与服务器端应用系统,研究多数据融合、区域地质图剖切、数字化产状量测、数字化采集模板配置与多端数据协同技术,革新地质调绘作业模式并提升成果质量。归纳了数字化调绘流程标准、数字化调绘技术要求标准与调绘成果标准,并在宜涪铁路得到了良好的工程验证。总结发现,室内外协同作业模式能适当减少室外工作量,提升工程地质调绘的效率与质量;室内虚拟地质调绘能合理利用丰富的数据,扩展地质调绘的宏观视角与成果的连续性;独立配置的地质调绘模板,保证了室内外地质调绘体验的一致性与数据的传承性,降低了软件系统的维护难度。  相似文献   
863.
基于协同区位商的北京城市职住要素空间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斌  高丽萍  李若倩 《地理学报》2021,76(6):1380-1393
就业地和居住地是城市居民工作以及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样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性研究对深刻理解职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协同区位商方法,对北京市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总体特征和局域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协同区位商作为一种测量点要素之间联系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到职住关系的...  相似文献   
864.
远程协同结构试验方法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美国“NEES计划”、欧洲“减轻地震风险的欧洲网络”研究计划、日本E-Defense建设及其远程协同试验、中国台湾地区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ISEE计划和由国家基金委资助的正在进行的重点项目“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HQH-NSER)进行了简要介绍,叙述了在远程协同试验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及其应用领域,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865.
坚硬顶板条件下采煤工作面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矿震及采空区飓风等动力灾害,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基于裸眼分段压裂超前弱化模式,结合“压裂垮落体+煤柱+承重岩层”协同支撑理念,提出坚硬顶板分段压裂超前弱化解危技术。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等方法,探索顶板分段压裂超前弱化解危机理,研究形成稳定协同支撑系统的定量判定公式,并在河东煤田保德煤矿开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根据判定公式可优选压裂目标层位,顶板分段水力压裂弱化技术实施过程中,最高压力22.43 MPa,破裂压降最大达6.17 MPa,单个钻场3个钻孔累计出现3.0 MPa以上压力降167次;根据压裂前后工作面来压情况可知,压裂后顶板来压步距、动载系数、来压均值分别降低35.02%、14.29%、13.87%,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验证分段压裂能够形成人造协同支撑系统,实现坚硬顶板动力灾害的弱化解危。研究实践可为同类地质条件下顶板强矿压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866.
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治理情势复杂,地方政府是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能否达成协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地方政府协同是长三角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文章通过设计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将根因分析法引入问题研究,用亲和图、鱼骨图、帕累托分析图等工具,探析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因素数量占比进行次序排列。研究发现,合作治理机制、制度设计、社会参与等是影响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构建合作治理机制、完善协同制度、鼓励企业与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法律协同、技术协同。研究结果可丰富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视角,为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67.
为缩短传统体外培养派琴虫的生长周期(20 d),以北海派琴虫(Perkinsus beihaiensis)为培养对象,探讨了温度、盐度、震荡条件这3种物理因素单独或协同变化下对北海派琴虫的生活史和培养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北海派琴虫经过休眠孢子阶段之后,出现一个前游动孢子囊阶段,该阶段以出芽增殖的方式繁殖,繁殖速度十分迅速,但细胞体积较小。体外培养过程中,单一的温度、盐度条件变化对北海派琴虫的培养速率无显著影响,当只添加震荡条件时,北海派琴虫12d即完成增殖,扩增时间明显缩短、培养速率明显提高。当多个培养条件协同变化下,即温度由35℃降至28℃、盐度35降至25时,北海派琴虫8 d即能完成一个增殖循环,与传统培养方法所需的20 d培养周期相比,大大缩减了培养时间,提高了培养速率。  相似文献   
868.
海岸带是重要海陆过渡带地貌单元与区域,兼受海陆动力双重作用与影响,包括不同类型的沉积相,经历复杂的动力沉积、地貌演变及灾变过程。海岸带调查涉及学科交叉融合,调查要素相对独立与内容多学科交叉并存。我国曾分别于1960年、1981年和2003年组织开展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工作,调查获取了大量丰硕成果。当前海岸带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亟需突破问题,包括:1)海岸带存在大范围"盲区",浅水易陷、礁石养殖等区域难以到达,成为海岸带数据"空白区"、调查"禁区";2)我国海岸带观测平台数量少、分布零散,未形成综合有效观测网,导致长时间序列、多源准同步调查数据缺乏,难以准确把握海岸带变化规律,破解资源环境有关问题;3)海岸带数据获取智能化程度低,严重阻碍制约有关对策及时有效性;4)海岸带不同学科协同调查、交叉融合研究模式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发现海岸带科学问题。今后海岸带调查将在海岸带高分辨率过程数据、全覆盖无死角实时动态数据获取技术,长时间序列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陆海空全天候立体化数据采集传输及快速智能决策,以及海岸带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69.
刘珺  俞博云  杨文府 《遥感学报》2023,(7):1667-1679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是掌握区域生态演化机理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以行政区作为整体,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进行描述,但是有关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及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影响差异性的研究尚缺乏。本文以汾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以及统计和生态数据,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土地利用数据相结合,定量分析土地转移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影响,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解决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存在的空间异质性,从而准确揭示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内在关系;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获得最佳生态系统服务组合的方式能有效降低数据冗余,提高工作效率;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域内植被退化会使粮食生产和产水量之间的权衡关系下降,使生物多样性和产水量等其他生态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下降;1986年—2015年间流域内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导,且水源涵养与产水量间的协同关...  相似文献   
870.
针对江苏连云港地区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杂地面沉降问题,该文提出一套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为主、有机结合地面常规测量、地下水位及分层位移监测的“星—地—内”立体综合观测与驱动因素协同分析框架,并成功应用于获取研究区2012—2020年的地面沉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沉降受不良地质条件、独特沉积特征及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监测时段内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571 mm;综合时空变化特征来看,连云区沉降主要由软土固结和工程建设活动引起,呈持续发育状态;灌南和灌云区沉降由地下水开采引起,但不同阶段采水层位和需求存在明显差异:2012—2016年以开采深层地下水满足工业和生活需求为主;2017—2020年则以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浅层地下水开采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