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783篇
  国内免费   488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485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680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78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南极板块运动新模型的确定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95年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组织实施全南极国际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联测.本文运用GAMIT/GLOBK软件分析了从1997到2004年的SCAR GPS数据和在南极的一些GPS永久跟踪站数据.数据处理分为两步,第一步:运用GAMIT软件进行单天解算,估计站位置、轨道等参数,其数据源主要有以下三类:(1) SCAR GPS观测站;(2)南极的连续跟踪站;(3)南极及其周边的部分IGS站;第二步:运用GLOBK软件加入SOPAC(Scripps Orbit and Permanent Array Center)的全球GPS子网(IGS1、IGS2、IGS3)进行全球网平差解算测站位置和速度.然后,参照地质构造讨论网的形变,分析了南极板块的现今地壳运动.GPS结果显示南极板块的欧拉角速度是0.224(°)/Ma,旋转极的位置为(58.69°N,128.29°W),这与NNR-NUVEL-1A预测的和一些前期GPS研究的成果有着较大的不同.相对于澳大利亚板块,本文结果同其他模型的旋转角速度相差约0.01(°)/Ma,旋转极的位置相差在4°以内,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这为描述南极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的新的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902.
基于GRACE资料研究南极冰盖消减对海平面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5年的GRACE重力数据,计算了南极1°×1°等效水量时间序列,得到每个格网的趋势项,结果表明在西南极Amundsen区域有明显的负增长,超过-80 mm/a,南极半岛存在着负增长,东南极Enderby Land地区质量增长;计算得到2002年7月到2007年9月南极、东南极和西南极冰盖的等效体积变化分别为-78±37 km3/a,-3±46 km3/a和-75±50 km3/a,对应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为0.21±0.1 mm/a,0.008±0.127 mm/a和0.2±0.14 mm/a.该结果与国际最新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发现冰后回弹是影响利用GRACE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03.
鉴于卫星测高技术在南极周边海域会受到海面浮冰影响,且在利用测高序列分析海平面周期性动态变化时还会受到潮汐周期混叠效应的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GPS和验潮数据联合的南极大陆附近海域从1994-2014年间海平面的绝对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围绕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的15个验潮站中,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最大的是Diego Ramirez验潮站,达到11.10±0.04 mm·a-1;在西南极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平面变化最为活跃,变化均值在8.31±0.05 mm·a-1;在东南极,从Syowa站依次到Casey站,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相对平稳,四个潮位站海平面变化均值为3.35±0.04 mm·a-1;在罗斯冰架右下侧的罗斯岛附近,由于冰川崩解入海导致Scott Base站处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达到了9.61±0.07 mm·a-1.综合15个验潮站计算结果可得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和罗斯岛附近海域,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要高于同期南大洋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而东南极4个潮位站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则与其相当.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南极不同海域间海平面变化的差异性,相比较于对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整体研究,分区研究海平面变化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了解南极不同区域冰盖、冰架崩解和消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904.
辽宁黑山突发性局地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条件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和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和雷达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1°×1°,6h), 对2013年8 月15-16日辽宁黑山地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此次强降水由中-β尺度系统引起,短时大暴雨发生在能量舌边缘,地面偏东风和地形强迫抬升作用造成对流单体沿着山脉东侧生成、发展和移动,最终导致持续性对流性强降雨。东北低压冷锋前所激发的中尺度切变和涡旋触发了局地大暴雨。黑山地区上游有两个对流单体生成,向东移动合并影响该地区,移动方向前侧的斜升气流和低质心回波提高了降水效率。  相似文献   
905.
对采自东太平洋CC区西部的WPC1101重力活塞柱样进行了岩石磁学、古地磁极性地层及古生物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等温剩余磁化强度(IRM)、磁滞回线和反向场退磁曲线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仅在柱状样底部存在少量赤铁矿/针铁矿。340~350 cm发育的埋藏结核层,标志着一处沉积间断的存在;60~336 cm发育上新世晚期的硅藻化石Cosinodiscus nodulifer,但古地磁极性地层缺失上新世-第四纪的2r反极性时;0~60 cm见第四纪标准化石Pseudoenuotia doliolus、Spongaster tetras,且顶部缺失1正极性时。综合对比古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以及邻近区域地层学特征,认为该柱状样记录了从晚渐新世至第四纪的沉积历史,期间存在晚渐新世至早上新世、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及第四纪晚期3个时期的沉积间断,上述沉积间断的形成可能是南极底流的形成与增强、CCD界面抬升及海底侵蚀作用增强共同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6.
本文利用中国南极中山站2009-20、10年的气温分钟资料对中山站的气温日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山站大部分时间内与国内的内陆地区一样具有一高一低的日变化规律,但在极夜期间和极夜前后的一段时间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而是有着与天气系统相配合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07.
《浙江气象》2012,33(3):48-48,F0003
欧盟研发框架计划资助,由荷兰、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ICESat南极观测卫星提供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3点主要结论:(1)海洋暖流的接触是造成南极冰盖和南极冰架(Ice Shelves)下部融化的主要原因;(2)暖热大气是造成南极表面冰雪融化的主要原因;(3)海洋暖流融化大大高于暖热空气融化,因此是南极冰雪融化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8.
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刘勇  张科翔 《高原气象》2005,24(2):247-254
对2002年8月5口发生在陕西境内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冷平流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850hPa能量锋区和高能区提供了能鼙和强位势不稳定区;南海“北冕”台风和高原东侧副热带高压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空水汽通量超常;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地面中尺度涡旋发展、合并及扩散是次级环流部分上升支演变过程的具体反映;产生强刈流风暴的块状回波强度为45~55dBz,高度为12~14km。  相似文献   
909.
主要报导了南极格罗夫山新回收的6块非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它们都保存了原始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包括非常清晰的球粒结构、基质不透明、橄榄石和低钙辉石颗粒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以及颗粒之间极不均匀的化学组成等.这6块陨石包括3块高铁群(H3)和3块低铁群(L3)群.根据非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中橄榄石成分Fa变化的PMD(相对标准偏差)值与陨石热变质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划分岩石类型亚类:CRV 020016为H3.7型、GRV 020162为H3.5型、GRV 020166为H3.4型、GRV 020106为L3.7型、GRV 020164为L3.7型、GRV 020165为L3.7型.全部6块陨石的冲击变质程度很低,为S1-S2;样品比较新鲜,风化作用划分为W1-W2.  相似文献   
910.
沉积速率主要受上层海洋生物生产的影响,而在湾口浅滩区沉积速率则主要受底栖生物的影响。此外,水流、水体稳定度、冰封期长短和海底地形等条件也对沉积速率产生一定的利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普里兹湾海域的沉积物样品,运用沉积地层同位素210Pb测年技术,探讨了该海域沉积物的近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近现代沉积速率变化范围在0.47~1.88 mm/a之间,平均值为1.06 mm/a,高于南极罗斯海而低于威德尔海,总体上与南、北极多个海区的沉积速率相当。在湾内和冰架边缘区影响,沉积速率的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结果。在生物量较高、水体条件较为稳定的湾内中心区域,沉积速率较高,而冰架边缘区的沉积速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