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5篇
  免费   799篇
  国内免费   127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539篇
地球物理   285篇
地质学   892篇
海洋学   2371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南海北部年均水温水平分布有如下特征: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等不温线近亿与大陆斜坡等深线平行;大陆架/斜坡区为一暖水带,深海盆是个冷水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东北季风盛行期间,大陆架/斜坡区产生暖水带;西南季风盛行期间,大陆架斜坡区间成冷水带;暖水带与冬季风同消长,是盛行季风与大陆架/斜坡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南海北就深海盆终年被冷水盘据。  相似文献   
82.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沟纹藻属(LiriogrammaKolbe)在我国是1个新记录的属。该属最先由Kolbe(1954)在西太平洋赤道区(2°52'S,89°50'W,水深3225m)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1种,订名L.petterssonii。之后,又在1955年从大西洋(0°7'N,18°12'E;0°8'N,16°19'E)和太平洋(6°44'N,129°28'W;2°52'S,89°5'W)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另1种,订名L.hustedtii。笔者在南海第四纪的一个柱状样,距今约120ka(晚更新世)至11ka(全新世)的沉积物里找到了迄今该属已记录的2个种。此外,还记录了新组合的种:Liriogrammasarcophagu(Wallich)nov.comb.  相似文献   
83.
曹祥村 《海洋预报》2007,24(1):75-80
本文通过对2005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概括了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点,总结了2005年登陆热带气旋的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对登陆热带气旋规律的认识和做好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84.
南海台风路径预报的气候,持续性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南海台风资料的文件系统,建立了预报南海台风移动的气候、持续性模式。且通过实际业务试验反映出具有一定业务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5.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是气旋涡南侧的循环海水再向北流动的再循环水,并指出该海流具有很强的斜压性;文章还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黑潮入流有可能向西侵入南海北部,从而形成反气旋式的套状流结构.  相似文献   
86.
87.
林晓能  宋萍 《海洋预报》1992,9(1):41-46
本文通过对南海台风的结构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果: 1.在低压、台风时期,对流层中上层均具有明显的暖心结构,温度距平值发展期达最大,暖心核高度,后者高于前者。湿度中心位于700hPa。 2.台风范围内对流层的高层和低层分别存在东北风和西南风大值区,东风和南风气流对台风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3.南海台风各物理量的水平分布不对称,散度具有10~(-5)S~(-1)的相同量级。涡度随气旋的发展而增强,扰动阶段比强盛阶段中心附近的涡度值约小一个量级。 4.垂直运动随着台风的加深,量级逐渐增大,极值高度升高,在强盛期达到最大值,而且它位于300hPa,垂直运动极值及其所在高度的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积云对流活动的强弱。 5.通过与西太平洋台风的比较,认为对流层高、低层的涡度差和散度差与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8.
初论南海的自然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9.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90.
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仅出现在距今30Ma前后和10Ma以来。若此趋势可靠,则可作出下列推断:(1)南海的扩张只能发生在距今30Ma附近或10Ma以后华南与加里曼丹反向运动时期;距今30Ma的扩张已被广为接受;(2)华南与加里曼丹之向可能存在的古南海只能在91Ma之前存在;(3)南海演化可能存在两期扩张。南海的拟合可通过沿3500m等深线的先道时针旋转、后北向平移两个步骤完成。这与Hayashida等(1991)提出的日本海张开与扩张模式很相似,提示东亚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具有同样的机制。华南距今50Ma以来的古纬度变化与Tapponnier(1982)的传播挤出构造模式所预期的基本吻合,表明距今50Ma以来华南古纬度变化的运动学机制可用Tapponnier模式作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