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7篇
  免费   620篇
  国内免费   1217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696篇
地球物理   282篇
地质学   874篇
海洋学   23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定量分析了南海36个深海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Thalassionema nitzschilides、Chaetoceros messanensis、Coscinodiscus modulifer、Thalassionthrix longissima、Nitzschia marina和Cyclotella spp.。根据硅藻优势种含量、丰度等特征以及Q型聚类分析,大致划分为5个组合带,它们主要受温度、上升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2.
对海南省三亚湾及邻近海域的主要生态系统的真光层水域、珊瑚礁、红树林、海藻垫生态系统中的海洋蓝藻的种类、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和分离了11属24种蓝藻。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域真光层水域主要以来自外海的外源性海洋蓝藻束毛藻为主要优势群落,其次有共生蓝藻胞内植生藻Richelia intracelluu-laris和单细胞蓝藻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其中束毛藻主要在南海季风转换期和西南季风控制期的3—8月为主,而蓝藻胞内植生藻的硅藻根管藻共生体主要出现在8—10月的另一季风转换期。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蓝藻呈多样性分布,有集胞藻属、鱼腥藻属Anabaena、念珠藻属Nostoc、眉藻属Catothrix、颤藻属Oscillatoria和鞘丝藻属Lyngbya,它们主要在3月下旬至8月生物量较高,束毛藻也是珊瑚礁生态系中蓝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蓝藻主要以颤藻为主要优势种,其次是鞘丝藻也占重要的比例,在4—10月底都有较高的生物量,它们主要分布在0—5cm深的表土层,其次在红树的根际、气生根和幼苗的茎叶表面都有分布。海洋近岸微型海藻垫中,有些群落主要以颤藻属和鞘丝藻属为主,有些微藻垫以眉藻属为主要优势属种,蓝藻种群随季节的变化有明显的演替。  相似文献   
933.
南海西南走滑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我所1988年、1989年两次南沙地质调查以及大量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南海西南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性质,指出南海西南主千断裂为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是它们控制了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局部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34.
陈上及 《海洋学报》1994,16(1):1-11
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南海全年皆夏的海区是否终年如一,有无季节性差别,根据南海季风显着、台风频繁的特点,在分析中国近海季风和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季风和热带气旋对南海水文特征和季节结构的显着影响,认为南海的全夏海区,虽全年皆夏,但并非终年如一。根据冬、夏季风各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日期和台风频率的季节性特征,南海全夏海区的水文季节结构可分为孟夏、仲夏、盛夏和晚夏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具体划分和水文的季节性特征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35.
沙田  孙佩锦 《海洋与湖沼》1997,28(3):334-336
南海位于太平洋西端,介于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与中国大陆之间,在这~海域有广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栖息着以亚热带种和热带种为主的暖水性生物,多样性很高,有些类群的丰度也甚大,成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生物与渔业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南海是调查研究较少的海域。进入SO年代,围绕对南海海洋资源的了解与开发,海洋学研究有较快进展,其中海洋生物学进展尤为迅速。如年代以来,南海海洋生物学成果累累,为认识、开发和保护南海海洋生物和海洋渔业资源奠定了基础。为促进南海海洋生物学研究成…  相似文献   
936.
南海与大洋钻探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起开始执行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联合领域研究计划,是地球科学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了大洋钻探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其科学意义,提出了南海开展大洋钻探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可望解决的与南海相关联的7个地球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37.
根据1998年6~9月采集于南海海域沉积岩芯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和SiO2、CaCO3地球化学地层序列,标定了南海的年代框架,并应用UK 37指标重建了南海南、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表层海水的古温度。结果显示:南海南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时UK 37海水表层估温分别为24.5~27.4℃和23.8~25.3℃,平均水温分别为26.3℃和24.3℃。南海北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时UK 37海水表层估温分别为23.3~26.9℃和22.2~23.8℃,平均水温分别为26.6℃和22.8℃。南海北部温差比南部大,也比同一纬度的其它观察点大得多,充分表明南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开放性大洋,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边缘海对于冰期旋回的环境信号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938.
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 1 998年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北部“实验 3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 (TKE模式 ) ,对春季南海北部的SST及混合层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南海北部的海表面温度SST和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南海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的日变化 ,短波辐射是SST的主要维持机制 ;短波辐射会使SST升高 1— 4℃ ;风的垂直混合作用主要是抑制了SST的日周期振荡。春季南海海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与短波辐射和风应力相比较 ,是一个对SST影响较小的量。南海北部 5月份混合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和振荡特征受风应力和短波辐射共同控制 ,风应力使混合层深度加深 5— 1 0m ,短波辐射使混合层深度平均变浅 5— 1 0m。而 6月份南海北部 ,在夏季风爆发后短波辐射较小 ,短波辐射的作用只能使混合层深度变浅1— 2m ,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对混合层的作用会使混合层的深度加深 1— 2m ,混合层深度主要受风应力控制。  相似文献   
939.
发展海滨旅游构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与东盟具有发展区域性海滨旅游产业中的有利条件,海滨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扩张力,发展海滨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合理开发和保护南海海洋资源,联合抵御区外势力对南海区域事务的过多干预,推进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最终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以发展区域性海滨旅游产业为突破口(一)发展区域性海滨旅游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1.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中国与东盟区域联系与区域融洽中的作用,及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海滨…  相似文献   
940.
西涌湾及邻近海域物理自净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和分步杂交方法建立了西涌湾及邻近海域的二维变边界潮流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海域的拉格朗日余流模型,对拟建排污口标识质点的运移轨迹进行跟踪,通过计算公式,给出了西涌湾及邻近海域的水交换活跃区和滞缓区,并为拟设排污口进行了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