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6篇
  免费   374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322篇
地球物理   344篇
地质学   767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4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41.
用瑞利波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壳分层结构及Q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塔里木盆地附近喀什和高台地震台所记录到的天然地震面波资料,研究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并测定了瑞利波QR值。 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地壳为多层结构,地壳厚度约60公里,其中沉积层厚度约为10公里,是造成塔里木盆地的面波群速度异常低的主要因素。同时,地壳中部有一低速层;长周期瑞利波QR值偏低,反映了地震波在该区的地壳下部和上地幔的强衰减。  相似文献   
942.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是否存在岩石圈减薄是地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本文在作者多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收集了近年来前人研究的成果及进展,对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场、地壳结构、构造热事件、深部热岩石圈厚度、早白垩世火成岩活动期次、构造热事件形成机理及构造热事件与多种矿产成藏成矿关系方面进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中等,属中温型盆地,现今地温场受现今地壳、岩石圈厚度较厚控制。通过对构造背景、古地温恢复、火成岩活动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等资料分析发现早白垩世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块及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地温梯度高,存在古地温异常及热事件。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热岩石圈厚度明显较现今岩石圈厚度薄,表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减薄的西界可推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克拉通中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华北克拉通中部山西地块、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南缘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时间相同,岩浆侵入和喷出的时代主要集中在138~108Ma,反映在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存在一期较为强烈的热事件。火成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成岩来源为地幔,反映岩石圈处于拉张背景。早白垩世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峰期年龄相一致,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广泛存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深部热活动增强,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厚度减薄。通过对油气、煤、铀等金属矿产成矿(藏)时代与热事件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矿产及华北克拉通中西部金属矿产的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及岩石圈拉张减薄的深部热背景,主要成藏(矿)期均为早白垩世,成藏、成矿具有爆发式及同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943.
应用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方法计算分析了重庆市1981~190年大气混合层厚度;并用罗氏法计算了重庆市1988年的大气混合层厚度;并对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大气混合层厚度多年的平均值为346m;逐年变化不明显;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非常明显;大气稳定度是决定大气混合层厚度的主要因子。罗氏法因考虑的因子比较多,故较准确,因此在有常规观测资料的地方应用罗氏法较好  相似文献   
944.
洋壳厚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人大多关注地幔温度、地幔源成分等岩石圈深部因素,很少关注岩石圈浅层的热液循环对洋壳厚度的影响。利用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不同背景(洋中脊、拆离断层)、不同扩张速率的热液循环与洋壳增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前,热液循环导致理论洋壳厚度发生阶段性减薄,减薄量随时间改变,并且推迟了上地幔中熔融体出现的时间;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热液循环下产生的理论洋壳厚度反而比无热液循环的更厚。结合洋壳增生过程中对流热通量的变化分析,在洋壳增生前期的上地幔温度低,驱动热液循环的热源小,产生的对流热通量相对较小且不稳定,热液循环缓慢冷却上地幔顶部的温度,进而推迟上地幔初始熔融的时间,减弱上地幔的熔融,并造成一定时间阶段内的生成理论洋壳比正常理论洋壳厚度更薄;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对流热通量达到最大并稳定,热液循环持续快速的冷却上地幔顶部温度,导致上地幔深部的热向上地幔顶部补给,反而增大了上地幔顶部的温度和熔融量,进而增大了理论洋壳厚度。随着扩张速率的增大,理论洋壳厚度增大,对流热通量增大,热液循环导致的洋壳阶段性减薄的最大减薄量也增大,阶段性减薄的时间缩短。结合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洋壳结构特征分析:两条横跨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震剖面显示,海盆内存在异常薄的洋壳区域,并且两条地震剖面的最薄洋壳厚度相差0. 85 km,推测海盆内异常薄洋壳和不同扩张时期的最薄洋壳厚度差异受到扩张期热液循环阶段性减薄洋壳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5.
在田间试验基础上,统计和分析了长治县过程降水量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水分渗透深度的关系,为山西省各县湿土层厚度的分析与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6.
利用MODIS光学厚度遥感产品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对2001年在北京地区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卫星遥感产品的可靠性;比较了2001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和由空气污染指数(API)计算的每日平均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得到了比较高的相关系数,证实该气溶胶产品可用于污染分析.将北京地区AOD与气象能见度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得到了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利用统计的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从光学厚度的季节分布得到了能见度(能见距离)的季节分布.气溶胶光学厚度图像的个例分析表明,除局地排放外,周边区域(主要为西南和南向)的输送对北京市区的空气污染贡献份额较大.卫星遥感气溶胶可以比较直观地再现污染物的区域分布和输送,不仅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也为研究区域环境的空气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47.
分析、总结了我国煤层气生储气层间的关系类型,指出煤层气生成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发生过运移,并将运移途径分为五种形式。同时根据煤的热模拟试验,从煤层气生成量与现测含气量大小的关系,将含气量分为两个类型,又以储气量大小分为七个级别。由此提出,今后对煤层(成)气的勘查与研究,应着重于大中型含煤盆地,把构造简单、煤层厚度和煤层气含量稳定的、埋深为800~l500m的区带作为地面垂直勘探和开发的首选区。  相似文献   
948.
许福美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5):17-18,31
根据福建省顶峰山井田的钻孔资料和已揭露的井下地质情况,通过对井田构造特征和煤层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井田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对煤矿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9.
本文利用 1995 - 97年 NCEP全球 2 .5°× 2 .5°经纬网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南半球的温度梯度和厚度梯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南半球副热带洋面上锋面的产生与厚度、温度梯度的关系 ,从而得出南半球气候锋活动规律、发生源地及其基本特征 ,并概括出南半球气候锋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0.
引用“服装对人体感受的调节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西宁地区的气候,对服装着装厚度公式进行适当的修正,并根据未来西宁市环境气温、昼夜温差、风力的预报结果,制作和发布西宁市的着装指数预报,为公众提供着装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