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349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34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岩  李丽琴  张筱青 《地质论评》2016,62(2):375-380
惰质组是煤中一种常见的显微组分。它不仅能用来鉴别成煤前植物的木炭化程度,而且还是泥炭沼泽古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欧洲学者利用惰质组成功推算了地史时期三叠纪—侏罗纪之交(T—J)的古火灾温度及类型,并重建了古植被类型及泥炭沼泽古生态环境变化。与其它方法相比,利用煤中惰质组含量及其反射率进行古环境恢复的工作对于植物种类繁多、沉积岩层中夹杂的煤层或煤炭、尤其对于古气候环境波动较大的地质转折时期最为理想。因此,利用惰质组的部分参数对我国含煤沉积盆地的古生态恢复以及成煤环境的研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
运用几何匹配法处理了南京雷达和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ecipitation Radar,PR)的反射率因子探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08—2013年共245个时次的匹配数据。 以TRMM PR工作多年持续稳定特征为参照,揭示了南京雷达6 a的探测资料情况。结果表明,南京雷达和TRMM PR探测降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6 a时间里南京雷达存在一定的运行不稳定情况,南京雷达0℃层以下数据存在“3段特征”:时段Ⅰ2008年1月—2010年3月,时段Ⅱ2010年3月—2013年5月,时段Ⅲ2013年5—10月。3个时段之间整体回波强度有差异,时段Ⅱ整体回波强度比时段Ⅰ、Ⅲ偏小2—3 dB;而3个时段内的回波整体保持相对的稳定,南京雷达与TRMM PR的回波强度差值随回波强度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在中低回波值时TRMM PR比南京雷达大,在中高回波值时南京雷达比TRMM PR大。基于两种雷达回波强度值的拟合关系,对南京雷达的反射率因子进行分段线性订正,有效地改善了南京雷达的一致性:3个时段回波强度的整体差异减小到0.75 dB以内;在245个匹配时次和105894个匹配点上南京雷达和TRMM PR的反射率因子的相关系数增大,南京雷达-TRMM PR值的标准差减小。  相似文献   
23.
雨滴谱仪与风廓线雷达反射率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汪学渊  阮征  李效东  黄丽芬  韩伟中 《气象》2016,42(1):107-114
针对风廓线雷达估算的反射率数据需要进行验证。开展雨滴谱仪与风廓线雷达反射率对比试验,通过两种不同探测设备观测数据的对比,以验证风廓线反射率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结果表明:确定了以风廓线低模360~1440 m采样体积内的反射率与3 min雨滴谱反射率数据对比方法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时空差异;在雨滴谱仪反射率小于40 dBz时,对应的风廓线雷达反射率数据是可靠和可用的;同时由于风廓线雷达有限的动态范围造成反射率低估的现象,使得风廓线雷达反射率在大气垂直结构以及微物理特性等方面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4.
基于波动理论的各向异性反射率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对单界面理论模型、实际非均匀各向异性模型分别进行正演模拟及分析,比较Ruger理论与反射率方法模拟结果的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对于界面模型两种方法均能得到相同的计算结果,但对于实际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基于Ruger理论的算法受时间采样率的影响,而基于波动理论的反射率方法输入实际空间域模型,计算结果不受时间采样率的限制。  相似文献   
25.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 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发生在广州市中北部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及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1)本次强雷暴天气是华南一起典型的以西南急流和切变线为环流背景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整个雷暴生命史中以负地闪为主, 占69.3%;正闪在雷暴发展的初始和结束阶段占比较大。(2)闪电频数分布与强雷达回波区域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闪电活动位置稍有提前, 地闪频数峰值的时间比雷达回波峰值时间平均提前了11.1 min。(3)回波顶高是产生闪电的先决条件, 闪电较多分布在回波顶高9~15 km范围内, 地闪频数峰值落后于回波顶高峰值12~18 min。   相似文献   
26.
研究东天山和西天山过渡区域艾维尔沟地区的隆升剥露历史对于分析中新生代天山及其邻区的构造格局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出露的煤层(线)进行了镜质体反射率分析以及对应的顶板或底板的砂岩层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系统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侏罗纪煤层镜质体反射率主要分布在0.79%~1.19%之间,相应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79~129 Ma之间;热历史模拟表明,侏罗纪地层在早白垩世(130~100 Ma)达到最大埋深,并发生一次快速冷却事件,之后处于相对稳定期,新生代最终剥露到达地表.相比于西天山,艾维尔沟地区和东天山在早白垩世的隆升幅度大,使得天山东部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标志着早白垩世是东天山构造地貌形成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7.
利用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特性,获得了非球形冰晶云的94/220 GHz测云雷达双波长比,探讨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双波长比与云内微物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衰减前后的星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双波长比的垂直廓线。结果表明:(1)双波长比可以反映小到0.1 mm中值尺度的冰粒子,对粒子总数、谱的形状参数不敏感,对粒子大小、形状、云衰减较敏感。(2)雷达灵敏度一定时,星载雷达可测云厚与雷达波长、冰含水量(IWC)的垂直分布、云厚及衰减有关;没有进行衰减订正时,双波长比和衰减有关,冰含水量越大,波长越短,衰减越大,双波长比最大值与可探测云厚有关。两部雷达可探测冰含水量为0.001—0.1 g/m3、厚2 km的冰云;当云厚5 km、冰含水量垂直分布在0.001—0.2 g/m3时,云厚的94%基本可以被220 GHz云雷达探测到。(3)如果两部雷达气象方程中用水的介电因子,测量回波强度应进行介电因子的订正后再计算双波长比。   相似文献   
28.
同步辐射标定平面镜反射率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多通道软X射线能谱仪的测量精度,2009年在北京同步辐射(BSRF)软X束线源上对多种材料的掠入射平面镜的反射率进行了标定.在标定实验的基础上,对光源的单色性、高次谐波以及源强稳定性、探测器响应一致性和数据采集统计误差等多项不确定因素进行了评估,给出了反射率的修正方法和相应的不确定度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9.
对徐海—石头岗花岗闪长岩体围岩中黑云母及有机质变质程度的研究发现:距岩体580m范围内的接触带岩石皆具有角岩化现象。黑云母含量受原岩成分影响,其鳞片粒径与岩体距离密切有关。围岩中镜质组反射率,(R_(mas))值与岩体距离之间有十分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