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0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1301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2646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102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海洋世界》2005,(10):2-2
备受关注的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目前航程过半,已圆满完成前半部分三个航段的考察任务,开始执行后半部分第四个航段的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942.
This study produc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ulticore eddy structures based on 23 years' altimetry data in global oceans. Multicor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threshold-free closed-contour algorithm of sea surface height, which was improved for this study in respect of certain technical details. Meanwhile a more accurate definition of eddy boundary was used to estimate eddy scale. Generally, multicore structures, which have two or more closed eddies of the same polarity within their boundarie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stage in their lives during which the component eddies might experience splitting or merging. In comparison with global eddies, the lifetimes and propagation distances of multicore eddies were found to be much smaller because of their inherent structural instability. However, at the same latitude, the spatial scale of multicore eddies was found larger than that of single-core eddies, i.e., the eddy area could be at least twice as large. Multicore eddies were found to exhibit some features similar to global eddies. For example, multicore eddies tend to occur in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som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nd mid-latitude regions around 25°N/S, the majority(70%) of eddies propagate westward while only 30% propagate eastward, and large-amplitude eddies are restricted mainly to reasonably confined regions of highly unstable currents.  相似文献   
943.
采用2010—2017年南海5个浮标波高观测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集中的热带气旋参数, 基于前馈型误差反向传播(Forward Feedback Back Propagation, FFBP)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方法, 分别建立了各浮标站的台风浪高快速计算模型。研究显示, 基于热带气旋中心坐标、中心最低气压、近中心最大风速、热带气旋中心与浮标之间的距离和方位4个参数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经反复训练后, 模型输出结果可以很好地拟合观测数据, 各浮标有效波高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3m, 平均相对误差为5.78%~7.23%, 相关系数大于0.9, 属高度相关。独立测试结果显示, “山竹”( 国际编号: 1822)影响期间有效波高最大值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与观测值基本吻合, 相对误差为-31.06%~0.98%, 但计算的最大值出现时间和观测情况不完全一致。该计算方法可应用于热带气旋影响期间的有效波高最大值计算, 因而在海洋工程领域和海洋预报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4.
945.
基于TRMM的热带气旋降水三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RMM卫星PR、TMI、VIRS资料研究了0608号"桑美"台风降水的三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桑美"台风降水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强降水主要分布在眼壁附近。大范围的降水区内包含几条明显的强雨带,其中存在很多独立的对流性降水区。降水主要集中在距台风中心50 km以内,而这部分的面积只占台风总降水面积的很小一部分。距离台风25~30 km处平均降水量最大,然后降水量随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由于台风降水中含有强降水带,所以随着与台风中心距离的增大,平均降水量会出现波动。"桑美"台风降水中大部分为层性降水(占总降水面积的84.3%),对流性降水仅占总降水面积的15.7%,但它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却很大(达到50.4%)。对流性降水的平均降水量为层性降水的5.5倍,明显大于热带海洋地区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946.
台风“森拉克”转向前异常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应用天气学方法,对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的0813号台风"森拉克"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相继东移引起西北太平洋副高短期东西震荡,导致台风蛇行北上;短波槽东移后,中高纬度维持平直西风环流,冷空气活动较弱,没有长波槽的调整和短波槽的东移,使副高西进后得以维持是台风移动路径西折的根本原因;850 hPa等压面上高压东移和台湾地形共同作用是台风强风区建立和转移的关键,台风不对称结构对预报台风移动路径西折具有预示作用。850 hPa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台风移动路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台风未来有沿着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湿轴移动的趋势,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干轴对台风移动有阻挡作用。  相似文献   
947.
福建沿海精细化台风风暴潮集合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首先基于高级环流模型(ADCIRC)建立了一个适合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区域的精细化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利用所建立的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对影响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的8次台风风暴潮个例进行了模拟,对模拟的24个站次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5 cm;其次,为了尽可能减小由于台风路径预报误差而造成的风暴潮增减水误差,本文采用了集合数值预报技术,试报证明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暴潮增减水误差。  相似文献   
948.
对取自海南岛东部小海潟湖的柱状岩心(XH15-02)开展了年代学(210Pb和AMS 14C)和常量/微量元素分析,在建立可靠年代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其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而揭示近千年来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研究表明:(1)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比值(Al/Ca、Mg/Ca、K/Ca、Fe/Ca、Ti/Ca)主要反映了近千年来海南地区的降水变化历史,具体表现在中世纪暖期(870~1100AD)海南地区的降水较少,而小冰期降水波动较为明显,总体上较中世纪暖期降水偏多,这可能与近千年来热带辐合带的南北移动以及西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变化有关;(2)结合史料文献中有关“飓风”、“飚风”等记载,从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其比值序列中共识别出8次强台风事件,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热带地区台风活动趋势预测提供了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9.
黄家华  冯文凯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25-2023010025
受台风“尤特”登陆影响,台风暴雨直接激发兴宁乌石坑沟特大矿渣型泥石流灾害,物源巨大,潜在危害极大。笔者等通过现场调绘及室内试验,对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泥石流致灾机理及危害性评价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其独特的流域地形特点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以沟道堆积物为主的丰富矿渣型物源是基础条件,高强度的台风暴雨是直接激发因素,与矿山开采、矿渣随意堆放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扩大了灾害规模。泥石流形成过程与动力特征为前期强降雨—崩滑碎屑流—矿渣型泥石流—台风暴雨—沟道堵塞雍高—溃决、规模放大。  相似文献   
950.
海岸带是陆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也是受全球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区。海岸带动力过程具有明显的海洋-陆架-海湾-海岸多尺度多物理场特点,动力地貌过程和响应机制极具特色。台风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繁发生,工程措施等强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海岸带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从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动力条件、极端条件影响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和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等方面,综述了已有研究工作进展。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海岸带多尺度动力过程和海岸地貌响应内在机制极其复杂,在未来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从大气、海浪、海洋和泥沙等多物理场,海洋、陆架、海湾和海岸等多尺度,动力条件、泥沙输移和地貌塑造等多过程的角度,探究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带动力过程、响应机制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