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0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1187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2635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10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登陆台风的多层递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海洋预报》1999,16(1):29-34
多层递阶预报是动态系统的新型统计预报理论。由于它把动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时变参数系统,因而与客观实际较为符合,预报误差也相对较小,利用它来进行台风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根据热带气旋在浙江登陆的基本资料, 利用灰色灾变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对台风登陆浙江的年份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浙江未来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强台风登陆年将分别出现在2001、2004 和2008 年  相似文献   
993.
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中尺度涡旋存在证据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整理的历史实测海流和温盐资料显示出青岛-石岛近海水域全年都存在着中尺度反气旋式涡旋运动.利用二维数值模式,首次模拟出该涡旋的存在,并对这一涡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吻合良好.数值计算表明:在冬季盛行风的作用下,山东半岛南岸出现减水,迫使北上的黄海暖流中的一部分向西北方向延伸,在到达山东半岛近海后向右转向,形成东北向沿岸流,这样,与绕过山东半岛大约沿40~50m等深线南下的黄海沿岸流作用,在青岛-石岛近海形成一个中尺度反气旋涡旋.夏季由于偏南风的作用,致使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浅水区域海水都向东北方向流动,与沿黄海冷水团锋面南下的黄海沿岸流相作用,由于流速切变也形成了上述涡旋.  相似文献   
994.
台风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风风暴潮是一种严重海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台风风暴潮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台风风暴潮致灾因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若干个台风风暴潮重灾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防灾措施和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995.
彭荔红 《台湾海峡》1999,18(3):243-247
用重建相空间的方法,研究了1970、1988年西北太平洋共339个台风路径。结果表明,发生于不同源区的台风数目各不相同;通过台风路径的相关积分的计算,发现其相应分维数受台风不同源区的影响和台风生命时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1211号“海葵”台风登陆后在江苏引发的两段降水对流特征差异明显的大暴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段区域性大暴雨天气发生在台风环流中心及北侧偏东风急流附近,此时台风环流完整,中心维持正压结构,环流中心及其北侧偏东急流附近伴有较大范围的水汽辐合和强上升运动,有利于区域性大暴雨天气发生,但降水发生在近乎中性的层结下,降水分布较均匀,发展平缓,降水期间对流活动较弱;第二段大暴雨则发生在远离环流中心的台风倒槽顶部,降水期间暴雨区中高层伴有较明显的冷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发展,降水发展过程中,地面风场出现中尺度扰动,增强了局地辐合和气旋性涡度,加之地面锋区发展,促进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此段降水中尺度特征显著,发展迅速,雨强大,伴有明显的对流特征,导致出现局地特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97.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09号台风“美莎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位置偏北,并与北侧阻高合并形成高压坝阻挡;“美莎克”沿副高外围北上与中纬度低涡及冷空气相互作用,变性后斜压性明显加大,低涡增强;“美莎克”携带大量水汽,同时中低空急流将海上水汽持续向黑龙江输送,并在黑龙江强烈辐合,形成强的水汽辐合区和水汽辐合带;高低空急流耦合构成强的垂直环流,对应非常强的垂直上升速度;副热带高压向西北伸展,高空引导气流和热成风方向转为西北—东南向,促使“美莎克”登陆后向西北移动,穿过黑龙江,是黑龙江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分析台风中心涡度、散度、垂直速度、位温、湿位涡等物理量的三维结构变化,可以很好地认识台风在北上登陆中的变性过程以及降水出现非对称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8.
杨林 《中国沙漠》2022,42(1):108-113
海岸沙丘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是认识和研究海岸风沙地貌的基础.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和台风共同驱动,但梳理总结海岸沙丘形态对季风/台风的响应研究、海岸沙丘形态-动力学过程研究及其技术和方法等发现,现有研究对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台风协同驱动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与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过程并不相符,季风...  相似文献   
999.
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GRAPES_OMLM对台风珍珠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球/区域同化与预报系统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改进的Mellor-Yamada型海洋混合层模式OMLM(Ocean Mixed Layer Model),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GRAPES_OMLM,并利用该模式对发生于南海的台风珍珠(0601)进行了模拟研究,检验了GRAPES_OMLM对台风的模拟性能,并分析了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的影响。结果表明,GRAPES_OMLM基本能模拟出台风天气过程中的主要物理过程。考虑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试验所模拟出的台风强度、近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以及台风后期移动路径,相对于两组控制试验(单独大气模式)的模拟结果都有较大的改进。而且,采用逐日变化海表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控制试验2的模拟结果相对于SST不变的控制试验1更接近观测。耦合模式GRAPES_OMLM能较好地模拟出台风过境海表温度的变化,台风珍珠在其路径右侧有超过4.0℃的降温。SST的变化和海表风应力的变化呈反相关系,风应力的增大伴随着海洋近表层湍流动能(TKE)的加强,大风动力作用是SST降低的主要原因。SST的降低致使海洋向台风输送的热通量减少,进而削弱了台风的强度并改变台风环流结构,同时通过改变位势涡度趋势的一波结构(WN-1)来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1000.
浙江沿海登陆台风结构特性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选取在浙江东南沿海近乎同一地点登陆的3个台风进行研究。从登陆前6 h到登陆后7 h,对比分析3个台风在登陆前后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单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技术,对温州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进行了风场反演。结合利用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3个台风登陆前后1 h在云岩、昌禅等地造成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强度与其螺旋云带中的对流单体密切相关。台风强度愈强,其中低层环状平均回波强度就愈强,对流活动也就愈旺盛,降水强度也愈大。台风登陆前,回波(雨带)从眼墙向外围传播。台风登陆后,随着台风外围回波(雨带)明显减弱,台风眼墙回波(雨带)则明显增强,台风眼区逐渐被强回波所取代,使台风登陆后眼墙的平均雨强比登陆前增大。台风登陆后1 h,由于低(高)层水平辐合(散)增强,强对流回波中倾斜的上升(下沉)气流明显增大,使对流运动更加活跃,造成登陆后1 h的降雨量显著增强。台风强度与登陆后1 h降雨量的增强幅度成正比。台风强度越强,垂直风切变就越大,垂直切变风速大值区与最大降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台风登陆后1 h,垂直切变风速的明显增加对登陆台风螺旋雨带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的加强和维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