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6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403篇
地球物理   588篇
地质学   347篇
海洋学   310篇
天文学   213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记录和地震动强度指标是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础。首先,分别以加速度反应谱Sa(T1)值和Sa(Teq)值为强度指标选取两组地震动记录各20条,并运用谱匹配方法对其进行基于目标设计谱的匹配;其次,输入匹配前后4组地震动记录分别对一个5层和一个11层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进而分析谱匹配方法以及不同强度指标对最大层间位移角、结构地震易损性、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和抗倒塌储备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输入谱匹配后的两组地震动记录,结构地震易损性结果的离散性明显降低且各损伤状态下50%超越概率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5%)和Sa(Teq,5%)未发生明显偏差;随着结构损伤程度的增大,以Sa(Teq)为强度指标可以更有效地减小易损性分析结果的离散性;以抗倒塌储备系数为参考指标,Sa(T1,5%)作为...  相似文献   
912.
利用小波变换对GOES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系列卫星(GOES 10/11) 1999年3月至2010年12月和风云2号系列卫星(FY 2C/2D) 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记录的2 MeV高能电子通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GOES卫星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存在明显的13.9 d、 27.7 d、 187.0 d和342.9 d周期, FY卫星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存在明显的13.9 d、27.7 d、222.3 d和374.0 d周期,在某些年份GOES和FY卫星均存在9 d的周期,与地磁Dst (赤道环电流指数)、 AE (极光电射流指数)指数周期高度相似.将高能电子通量和Dst、AE指数进行交叉小波分析,并利用该算法的多分辨率特点以及时域、频域局部化分析方法,将数据按不同频率进行分解,从低频系数重构图像和交叉小波谱图可以清楚看出高能电子通量和地磁指数的关系.基于FY和GOES卫星高能电子通量良好的相关性,对多卫星高能电子通量变化短周期相同、中长周期不同进一步研究,对比发现不同地磁扰动引起的GOES和FY卫星高能电子通量变化存在各向异性,小磁暴也可以对高能电子通量造成和强磁暴一样的效果,并且某些时候存在地方时一致的24 h周期.这一结果表明对地磁宁静期高能电子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对理解太阳活动,预报高能电子能谱和预警深层充电事件以及验证预测磁暴、亚暴等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3.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large velocity pul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s. Som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lse period and the moment magnitude for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Somerville (1998); Alavi and Krawinkler (2000); and Mavroeidis and Papageorgiou (2003), where no variety of rupture velocity, fault depth, and fault distance, etc. were considered. Sinc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rupture process and source parameters, the effects of some source parameters on the amplitude and the period ofa forward-directivity velocity pulse in a half space are analyzed by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kinematic source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rupture velocity, fault depth, position of the initial rupture point and distribution of asperiti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the velocity pulse. Generally, the pulse period decreases and the pulse amplitude increases as the rupture velocity increases for shallow crustal earthquakes. In a definite region besides the fault trace, the pulse period increases as the fault depth increases. For a uniform strike slip fault, rupture initiating from one end of a fault and propagating to the other always generates a higher pulse amplitude and longer pulse period than in other cases.  相似文献   
914.
中国近海及临近海域海浪的季节特征及其时间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2年12月-2005年3月TOPEX卫星高度计资料,对中国近海波浪季节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波高最大,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中南半岛东南海域以及吕宋海峡外侧是冬季的大浪区;夏季平均波高最小;春、秋两季为过渡期。对冬季大浪所在区域波浪时间变化的研究表明,年变化是其主要时间变化特征,而季节内变化是该海区的另一重要特征,并且以5 a为周期的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15.
王琳琳  王建  孙威  王婕 《干旱区地理》2021,44(1):221-228
基于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推演出太阳质心到太阳系质心距离变化的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重建太阳质心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距离变化时间序列,作为太阳轨道运动的替代性指标,使用聚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分析0~25.0 ka BP太阳质心到太阳系...  相似文献   
916.
地质计时的天文"钟摆"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对于地质过程的时间度量提出了新要求。迄今为止,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是地质尺度上惟一可以精确定量计算的周期现象,可以用作地质计时的标尺。40万年的偏心率长周期,是地质历史上最为稳定的轨道参数,至少在新生代以来通过低纬过程驱动着大洋碳储库的周期变化,是普遍出现而且容易辨认的轨道周期,可望作为地球历史的天文“钟摆”用于地质计时。  相似文献   
917.
长江口北槽浮泥周期性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蒋国俊  姚炎明 《海洋学报》2006,28(2):135-139
根据2000年长江口北槽浮泥的实测资料,分析浮泥厚度和体积等几何尺度随时间的变化,发现长江口北槽浮泥存在日、半月和年际三种周期变化;日周期的变化受潮流动力周期的控制,这是由潮流冲刷浮泥形成的悬沙并再絮凝沉积造成的;半月周期的变化受潮流半月周期变化引起的泥沙供给量的变化控制;年周期的变化主要是由影响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的长江口水温的年度变化所控制,泥沙供给和动力的年周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8.
大行星轨道运动与太阳黑子数的中长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不同序列的太阳黑子数资料作了分析研究,计算得到了可能的太阳黑子活动的中长周期变化,并分别与由大行星轨道运动引起的日心轨道角动量变化的周期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比较一致的谱结构。基于本文的讨论和文[17]的结论,我们进一步认为大行星轨道运动是太阳黑子数周期性变化的可能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19.
920.
本文介绍了珍珠加工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作为评判珍珠加工质量的简单标准。利用优选法优选影响珍珠加工周期和加工质量的有关因子,同时合理安排多配方协同作用的结果,逐步总结出“ZP—Ⅱ珍珠漂白法”。“ZP—Ⅱ珍珠漂白法”比原工艺“ZP—珍珠漂白法”缩短了加工周期一半,并明显提高了珍珠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