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西藏康马县嘎拉湖泥岩古地磁测量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康马县嘎拉湖位于喜马拉雅山北翼的藏南高原湖盆带上。湖盆呈东西向,湖面拔海4370米。晚新生代以来,由于喜马拉雅山的不断抬升,致使嘎拉湖日趋干涸退缩,在湖盆南侧,发育了三级湖滨阶地。197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考察队的杨逸畴等同志对该湖区进行了地貌第四纪地质的考察,在该湖东南岸组成湖滨第二级阶地的粉砂质粘土层中采了3大块古地磁定向标本,我们把它加工成6块古地磁样品(其编号为1-1、1-2、2-1、2-2、3-1、3-2),剩余碎块进行了岩石、孢粉和x粉晶衍射测定,其结果简述如下:经x粉晶分析,泥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含少量石英、碳酸盐和长石。岩石薄片镜下鉴定,由均匀致密的粘粒质点组成,成层性不显,偶见粗颗粒的长石与石英,大小为0.06—0.084毫米,孢粉分析,包含13个科、属的花粉和7个类型的孢子,以针叶类之松属、冷杉属花粉为主,几乎占木本植物花粉总数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32.
南亚季风降水的双极振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利用气象资料揭示在印度半岛南部和北部,南亚季风降水变化在10年尺度以上呈翘翘板变化形式;利用更长的季风降水资料,即300年的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降水记录和印度半岛南部石笋降水记录,发现印度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季风降水呈双极振荡行为。自1700年以来,喜马拉雅山,即印度北部(或印度半岛南部)季风降水经历了1700~1764年期间的减小(或增加)趋势,1764~1876年期间的增大(或减小)趋势,1876~2000年期间的减小(或增加)趋势。同时,发现印度半岛南部的季风降水同北半球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而喜马拉雅山季风降水同北半球温度变化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南亚季风降水的这种南北翘翘板变化形式,与跨赤道气流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3.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纪—古近纪构造古地磁新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相似文献   
34.
35.
本文介绍了 INDEPTH计划关于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深部结构和构造的 10项主要成果 ,如 :1西藏高原地壳是很厚的 ,南厚北薄 ,上地壳、下地壳及地幔岩石圈具有不同的性质 ,形成一“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是刚脆性的 ,下地壳是粘塑性的 ,地幔岩石圈为刚韧性的 ,其结构特性与单一的刚性海洋板块很不同。2在印度次大陆向北挤压过程中 ,地块之间发生陆陆碰撞后 ,上地壳在前陆形成一个巨大的增生楔 ,增生楔以大规模的逆冲、背冲和褶皱以及岩浆体、部分熔融层的方式实现增厚 ;在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大型拆离层 (如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 ,即 MHT)或是…  相似文献   
36.
《《幕》》2005,28(1):53-54
The 19^th Himalaya-Karakoram-Tibet Workshop (HKT19), as an annua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devoted to presentations of new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from the Himalaya-Karakoram-Tibet (HKT) reg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burning issues, was held in Niseko, a famous ski resort in Hokkaido,Japan. The HKT19 Organizing Committee hosted the workshop together with two 21^st Century Center of Excellence Programs,namely, COE for the “Neo-Science of Natural History” (Hokkaido University, Project Leader: H. Okada), COE for “Dynamics of the Sun-Earth-Life Interactive System”,(Nagoya University, Project Leader: T.Yasunari), and the Division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Hokkaido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37.
精彩点映     
《国土资源》2005,(10):1-1
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处于活动时期的造山带,直到近代我们才清醒地认识到她的存在对人类的深远意义.她的任何“躁动”都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日前,南亚次大陆发生的地震就与她的活动有关.因此,当代科学重大课题之一就是解读喜马拉雅运动.  相似文献   
38.
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2004年和2006年对青藏高原西南部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在过去几十年内,许多支冰川已经和纳木那尼主冰川分离,冰川末端形成大量不连续的冰塔林,冰川末端在1976—200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5 m.a-1左右,2004—2006年后退速度达到7.8m.a-1,表现出近期加速后退态势.考察发现,冰川表面由于强烈消融而形成数量众多的融化坑,冰川表面强烈减薄,2004—2006年期间冰川冰舌段海拔5 800 m处冰体厚度减薄率为1.42 m.a-1,在海拔6 050 m冰川大平台处为0.67 m.a-1.冰川物质损耗严重,利用现有花杆资料计算2004—2006年年均冰川物质平衡为-685 mm水当量.邻近纳木那尼冰川的普兰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表明,近30 a来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降水量急剧减少,气候暖干是造成纳木那尼冰川强烈亏损的主要原因.如果近期气候暖干态势持续加剧,必然导致该区冰川更加强烈的物质损耗,冰川萎缩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39.
Introduction Major tectonic activities occur in collisions zones between plates or intra-plate continental blocks.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to investigate collision processes. We know that orogenic and seismic belts in plate margins are closely relate…  相似文献   
40.
珠穆朗玛峰北坡局地环流日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4,他引:5  
青藏高原地-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高原与全球大气系统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陡峭的地形和强烈的地表差异在高原山区形成特殊的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在地气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珠峰北坡的局地环流系统,于2006年5~6月间在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实施强化观测实验HEST2006,对该地区的局地环流以及辐射和热力状况进行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局地环流的日变化过程,包括:(1)地面风场的分布和变化;(2)风场垂直结构;(3)垂直运动及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该地区局地大气环流是由地形与地表状态调整的大气辐射加热和冷却所驱动,包含多种不同的山地环流成分,与典型山谷风环流不同,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对地气问的交换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