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381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通过对含有锚杆的水泥砂浆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系统地研究了锚杆的布置方式对试件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当锚杆横截面的连线呈直线或者正方形时,随着锚杆数量的增加,试件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会逐渐增加,试件峰值应变的变化没有固定规律;(2) 当锚杆横截面的连线呈直线时且试件中的锚杆数量相同时,荷载方向垂直于锚杆横截面的连线时试件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大于荷载方向平行于锚杆横截面的连线时试件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12.
辽宁赛马碱性岩体早年因产铀矿而闻名,该岩体主要由响岩、霞石正长岩和异霞正长岩组成,其中铀、锆和稀土等元素矿化主要集中于异霞正长岩岩浆阶段。异性石是异霞正长岩中特征的锆-稀土矿物,主要分为两期,晚期异性石表现出更加富集Nb、REE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早期异性石经历了一系列的热液蚀变,根据蚀变强弱程度,蚀变矿物组合可分为:(1)异性石+钠锆石+霓石±钠沸石;(2)异性石+钠锆石+锆石+钠沸石±霓石;(3)异性石假晶,假晶主要由残余异性石+钠锆石+锆石+钠沸石+霓石+钾长石+铈硅磷灰石组成。相比于岩浆锆石,蚀变组合中次生锆石具有富Ca、Al、Fe的特点,与异性石本身化学成分和流体性质密切相关。通过对异性石及其蚀变组合的精细矿物学研究,我们得知假晶的形成可能是异性石"溶解-再沉淀"的结果,致使假晶形成的流体至少包括:(1)占主导的富Na(±K)、Al、F的自交代流体;(2)少量晚期富Ca流体。假晶中次生锆石和铈硅磷灰石的结晶说明了Zr和REE等高场强元素的热液活动性,自交代碱性流体和富Ca流体在此过程中起到"搬运"和"提纯"的作用,这对认识碱性岩稀有、稀土成矿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择黔中地区的一条白云岩原位风化剖面(平坝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土界面之下的岩粉层(砂状碳酸盐岩)动态淋溶过程中高场强元素(HFSE)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并结合其在风化壳剖面的分布特征,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HFSE间存在明显的分馏,而且元素分馏主要出现在岩-土界面作用过程中,即碳酸盐岩溶蚀形成残积土阶段;元素的地球化学惰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Zr>Hf>Nb>Sc>Th>Ta>Ti>Y,其中,Zr是最稳定的元素,Hf仅次于Zr,Nb和Sc也相对较为惰性,而Th、Ta、Ti、Y呈现出明显的活性;(2)对于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质量平衡计算,Zr是理想的参比元素(即惰性元素);(3)由基岩酸不溶物至风化壳剖面,元素对Nb-Ta、Zr-Hf显示出较好的协变性,没有明显分馏,因此,在利用这类元素对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进行示踪时,碳酸盐岩作为潜在母岩,宜采用其酸不溶物作为参比对象;(4)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虽然Sc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HFSE,但在风化母岩中分布不均匀,不宜用于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示踪。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资料、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30—31日商洛出现的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面东路冷空气入侵是触发降水的主要原因;(2)暴雨区上空湿度明显增加,有突发性暴雨湿度变化特征;(3)暴雨出现在中尺度暴雨云团发展成熟阶段,暴雨站点上空TBB低值阶段和强降水出现时段基本吻合,TBB升高时降水强度减小;(4)雷达基本速度图上出现低层气旋性辐合、高层反气旋性辐散特征,垂直液态含水量最大值所在位置与地面强降水落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利用在南极长城站接收来自RWM(莫斯科)和RID(伊尔库茨克)台的授时信号的无线电波时延的测量方法,并依据1991年4月至1991年9月所测量的传播时延数据分析了电波传播路径。说明了沿长、短大圆路径的传播时段。判定存在着非大圆路径传播并阐明了关于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一些变化规律。对非大圆路径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使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组成的临时性流动台网,得到一批寻乌震群的中、小地震近场加速度记录.经过筛选对其中23次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求得了综合断层面解,并将它与主震机制作了比较.测定了较大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及震源参数;对该震群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寻乌震群的震源破裂过程主要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乌恰地震加速度记录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和平  柔洁 《内陆地震》1990,4(3):239-246
研究了1985年乌恰余震取得的加速度记录,从地质及地球物理的角度探讨一些加速度异常点。分析了记录的峰值加速度与震害及场地烈度的对应关系。对比了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速度反应谱及谱与震级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大华 《地震研究》1991,14(2):147-151
本文基于笔者采用过的同时考虑房屋层数和场地类别时烈度到水平向地面峰值转换的基本思路,统计研究了烈度与竖向地面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指出了不同烈度下竖向与水平向峰值的比值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并给出了建议的比值,给果可供一般工程抗震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班尼斯特和迪尤布水平电偶极子准—静电磁场的工程表达式,利用1979年7月9日溧阳六级地震和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临震电磁波超低频观测结果,估算了这两次地震电磁发射的峰值电流矩IL,其量级分别为10~7—10~8安米(溧阳)和10~9安米(南黄海)。与按地壳波导原理所估算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20.
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按国家气象局“八五”攻关力专家组提出的有关近海热带气候强度突变的标准,对1970-1991年在我国的近海发生强度突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如下气候特征:平均每年有8-9个热带气旋移到我国近海时发生强度突变,其中突然减弱的居多,占总个数的79.6%,突然增强的只占总个数的20.4%,突然增强只发和天5-10月,而突然减弱到5-12月均可发生;突然增强主要出现在浙闽沿海、南海中部,珠江口外西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