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合肥地区地闪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观测资料 ,分析了利用闪电辐射场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到的合肥地区地闪回击特征。结果表明 ,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指数衰减特征 ,回击数在 5次以下的各回击数出现频率几乎相当 ,单次回击地闪的比重只有约 1 5 %。平均地闪回击数为 4 .2次 ,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为 1 6次。地闪回击归一化电场强度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 69例首次回击平均电场强度为 9.3V·m- 1 (归一化到 1 0 0km ,下同 ) ,485例继后回击的平均电场强度只有 4 .5V·m- 1 。 480例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场强之比平均为 0 .6 ,有 1 8%地闪过程至少有一次比首次回击强的继后回击。相邻两次回击间隔时间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观测到的最短回击间隔为 1 .6ms ,约 30 %的回击间隔 >1 0 0ms,在40~ 1 0 0ms之间的回击间隔比重约为 50 %。回击间隔时间与间隔前后回击相对强弱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变化趋势 ,当两次回击间隔在 40ms以下时总是以‘前强后弱’的回击组合占主导地位 ,相反 ,当回击间隔时间增加到 >1 0 0ms时 ,约 55 %的回击间隔表现为‘前弱后强’的回击组合。  相似文献   
212.
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阻尼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分析了形状记忆合金(SMA)超弹性阻尼减振的机理,通过试验研究了温度、加载频率、循环次数及预变形等因素对SMA超弹性阻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MA的超弹性阻尼特性可以研制出性能良好的耗能减振装置,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方面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3.
利用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典型区域2005~2019年2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纵谷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纵谷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而短时强降水量对年降水量的贡献则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在0.1~6.7次/年之间,纵谷区上段发生频率很低,怒江下游和金沙江下游周边流域出现2个大值中心。(2)纵谷区短时强降水年发生频率具有0.022次/年的增加趋势。发生频率逐月变化峰值在7~8月出现,纵谷区下段2个大值中心在6~9月均明显存在;逐候变化多峰值特征突出(36、39~44、47和51候4个峰值),且51候后的下降趋势强于36候前的增加趋势,候频率高峰到达时间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北早、西南晚的特点。(3)发生频率日变化主峰值多出现在凌晨,次峰值在傍晚。子夜前后、凌晨、清晨三个时段频率空间分布均自北向南、东南增加,怒江和金沙江下游的2个大值中心明显,而午后、傍晚二个时段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纵谷区中上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大,其西部多为夜发性短时强降水,而东部则以午后至傍晚的短时强降水为主,纵谷区下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小,午后、傍晚、夜间都会出现。短时强降水的这些时空分布特征与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地形及南亚季风活动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14.
北京华云东方探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6—2018年在广东组网建设了DDW1闪电定位系统, 对一次雷暴过程的观测表明,DDW1定位数据与雷达回波强回波区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利用2018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州从化地区获得的触发闪电试验数据和全闪定位数据对DDW1闪电定位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估,验证了其探测效率、定位精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对于6次包含有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DDW1闪电定位系统全部探测到,地闪探测效率为100%;对于这6次触发闪电中的所包含的27次回击过程,该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17次,回击探测效率约为63%,对这些回击过程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464 m,电流反演误差为1149%;对比高精度全闪探测数据,DDW1的全闪探测效率为50%。  相似文献   
215.
《海洋世界》2008,(10):6-6
一份最新的科研报告显示,过去30年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令海表水温逐渐升高,世界各地强烈风暴的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而且风暴也变得越来越猛烈。科学家表示,这个趋势是世界性的,而其中以北大西洋地区(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湾)以及印度洋地区尤为典型。就在8月底至9月初,飓风“古斯塔夫”横扫了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湾,最后在美国登陆。  相似文献   
216.
王春  唐礼忠  程露萍  陈源  刘涛  韦永恒 《岩土力学》2018,39(12):4537-4546
以冬瓜山铜矿深部出矿进路附近的矽卡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SHPB试验系统,进行高轴压和围压共同作用下受频繁动态扰动时深部矽卡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加载的高轴压和围压促使岩石内部微裂纹闭合,致使冲击荷载作用时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初始阶段无下凹现象,即无压密阶段;峰值应力后,当岩样内部存储的弹性力大于卸荷时的冲击荷载时,出现应变减小的回弹现象,否则压缩应变一直增大至岩样破碎;累计扰动冲击次数随围压增大递增,随轴压增大递减,且增减率受围压、轴压大小的影响;动态变形模量、动态峰值应力随扰动冲击次数增加而减小,但最大应变及动态峰值应变增加;动态均值强度随轴压增大而减小,随围压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岩石动态变形过程中伴随着弹性变形,产生的回弹应变总体上随扰动冲击次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17.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现象引起了政府、公众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更使气候变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议题。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的争论表明,气候变化已经超出一般的环境或气候领域,是涉及到新的  相似文献   
218.
马禾青  杨明芝  李春贵 《地震》2008,28(1):57-64
对区域小地震发生率和累计次数的变化进行了理论解释, 可以得到小地震的发生率和累计次数与区域应变能量积累速度呈正比, 并且发生率取不同值及累计次数曲线斜率产生变化时, 区域应变能量的积累状态不同。 并针对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的不同小区域计算了小地震的累计次数及发生率, 表明在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前, 区域小地震累计次数曲线斜率及发生率均会发生变化, 显示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前, 其区域应力状态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19.
颗粒模型的不确定性(颗粒形状、大小及空间分布等)严重影响岩石(体)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基于UDEC软件中的Voronoi颗粒模型,提出了两种Trigon颗粒模型的建立方法并通过软件自带的FISH语言实现。同时,深入分析了单轴压缩条件下颗粒形状、迭代次数(颗粒大小)和随机种子数(颗粒空间分布)对煤岩试样宏观力学行为及其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迭代次数和随机种子数对煤岩单轴抗压强度及其变形特性的影响与颗粒形状相关:对于Trigon颗粒模型,两者影响程度相当;对于Voronoi颗粒模型,随机种子数的影响明显大于迭代次数。煤岩试样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类型、数量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受颗粒形状的影响,而受迭代次数和随机种子数的影响不大。岩石试样的破坏模式同时受颗粒形状、迭代次数和随机种子数的影响。因此,真实考虑岩石(体)组成物质的颗粒形状、大小及其空间分布,可有效提高颗粒模型数值模拟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20.
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动力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在固定振动频率f=1.0 Hz,固结压力为100、200和300 kPa 3种情况下进行循环荷载的动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固结压力下动应变εd、动强度σd与荷载循环次数和动剪应变r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固定振动频率和同一个固结比K的条件下,动强度σd与载荷循环次数在单对数坐标系中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动剪切模量Gd随动剪应变rd的增大而增大,阻尼比D随动剪应变rd的增大而减小,Gd-rdD-rd曲线在直角坐标中具有分段性,以应变量在4.0%~5.4%之间出现拐点居多。与其它不同特性的软土相比较,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具有以下特征:(1)动强度指标明显低于其它类软土,(2)阻尼比与剪应变的关系与其它类软土有2个拐点不同,该类软土仅在rd =2×10-3处存在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