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40篇
  免费   3035篇
  国内免费   3458篇
测绘学   2843篇
大气科学   4742篇
地球物理   3814篇
地质学   5401篇
海洋学   2367篇
天文学   1914篇
综合类   1005篇
自然地理   747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445篇
  2022年   507篇
  2021年   609篇
  2020年   583篇
  2019年   751篇
  2018年   650篇
  2017年   492篇
  2016年   493篇
  2015年   642篇
  2014年   1033篇
  2013年   736篇
  2012年   1030篇
  2011年   993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1086篇
  2008年   1091篇
  2007年   821篇
  2006年   822篇
  2005年   905篇
  2004年   750篇
  2003年   782篇
  2002年   679篇
  2001年   673篇
  2000年   569篇
  1999年   498篇
  1998年   495篇
  1997年   551篇
  1996年   436篇
  1995年   458篇
  1994年   445篇
  1993年   325篇
  1992年   370篇
  1991年   348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21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4篇
  193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野外考察期间的Nimbus7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行星反照率、大气顶的射出长波辐射和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它们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同时配合同期的地面辐射观测资料,讨论了卫星资料与地面实测资料间的相互关系,为探索卫星资料的应用等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982.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热量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实验3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赤道海域(0°~5°N,130°~150°E)考察所获得的29天辐射资料和同期取得的温、压、湿、风和探空等资料,计算了这一海域11月份的热量平衡各量值和整层气柱的加热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是一个强热源区,其上空大气也是一个强热源区。  相似文献   
983.
青藏高原模式大气(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地区高空温、压、湿的气候资料并参考中纬度与热带模式大气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不同季节的模式大气,以供该地区辐射传输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4.
大气窗区卫星红外遥感的辐射资料可应用于地表温度的确定,但必须考虑大气影响。为此,本文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和中纬度及青藏高原模式大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气和地表状态(大气温、湿廓线、地表温度与高度)的改变对大气顶红外窗区射出辐射的影响以及射出辐射对发射方向(天顶角)依赖关系。主要结论见正文小结。  相似文献   
985.
本文把水井含水层系统和水位观测系统联系在一起综合进行讨论,从振动学理论推导出这两个系统的二自由度振动方程组。从这个方程组的一些可能的解讨论了这两个系统对地震波和固体潮响应的影响因素。 认为水井含水层系统与水位观测系统对固体潮与地震波的响应,主要取决于这两个系统的固有周期。 理论分析表明,对于地震波来说,含水层的导水系数越大,水井水柱的有效高度越大;观测仪器的等效质量越大,浮标截面圆半径越大;井管截面圆半径越小,则系统响应的放大倍数越大。但是,这些因素对于长周期固体潮响应的影响很小;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水位观测系统的周期可起重要作用,在研究分析中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86.
朱明善 《沉积学报》1988,6(3):78-88
本文据东海五口探井的559个碎屑矿物样资料,用主要重矿物的含量及其组合特征编绘了含量变化图,试图进行分层比较。位于西湖凹陷的平湖一井和玉泉1井重矿组合特征可比性较好;龙井2井三潭组以下与上两井缺少可比特点;灵峰1井除东海群外,其余地层与上列3井相比,差异是大的。  相似文献   
987.
对由深厚软弱土层组成的地基,采用粉煤灰碎石混凝土灌注桩法予以加固处理时,其施工机具相对简单,工期短,节约“三材”,投资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由粉煤灰碎石混凝土灌注桩和深厚软弱土层共同构成的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介于一般碎石桩复合地基与混凝土桩桩基之间,其基本特征是:承载力的提高,主要是置于深厚软弱土层中的粉煤灰碎石混凝土灌注桩的排水和垂直加筋作用的结果;其承载机理,部分具有一般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特征;在结构物荷载作用下,其桩、土荷载分担特征,比较接近于普通混凝土桩桩基。  相似文献   
988.
日本利根地下技术株式会社开发工事部部长施工技术专家副岛寅二郎先生应邀参加了第七届探矿工程学术会议,在会上做了技术报告。本文是根据录音带节录整理的,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989.
俞帆  王铁儒 《岩土力学》1993,14(3):29-40
本文在邓肯-张模型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切线模量实质物理意义是剪切模量的观点,并分别采用应力法和应变法推导了剪切模量和体积模量(或变形模量)公式,还进行了考虑Biot固结非线性弹性油罐地基有限元实例分析。对不同的变形模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改进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相似文献   
990.
桐庐Ⅰ型和相山S型两类碎斑熔岩对比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以浙西桐庐I型和赣东北相山S型碎斑熔岩为代表,对两类不同成因的火山-侵入杂岩进行了系统对比。桐庐I型具有相对贫SiO_2(<68%)、相对富Na_2O、贫K_2O(Na_2O/K_2O>0.78)、低的Rb/Sr(<0.9)和I_(Sr)(t)值(0.7060)以及高的ε_(Nd)(t)(>-6.0)等特征,表明源区为基性变质火成岩;相山S型含岩浆结晶的富铝矿物石榴石和红柱石,具有相对富SiO_2(2>68%)、低的Na_2O/K_2O(<0.78)、高的Rb/Sr(>0.9)和I_(Sr)(t)值(>0.7100)以及低的ε_(Nd)(t)值(<-6.0)等特怔,其源区为变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