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97篇
  免费   2736篇
  国内免费   4177篇
测绘学   1832篇
大气科学   2222篇
地球物理   2519篇
地质学   10128篇
海洋学   2460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986篇
自然地理   1209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503篇
  2022年   614篇
  2021年   573篇
  2020年   514篇
  2019年   629篇
  2018年   442篇
  2017年   466篇
  2016年   433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815篇
  2013年   668篇
  2012年   841篇
  2011年   833篇
  2010年   755篇
  2009年   827篇
  2008年   876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811篇
  2005年   764篇
  2004年   634篇
  2003年   781篇
  2002年   867篇
  2001年   874篇
  2000年   520篇
  1999年   531篇
  1998年   512篇
  1997年   509篇
  1996年   500篇
  1995年   478篇
  1994年   462篇
  1993年   366篇
  1992年   352篇
  1991年   271篇
  1990年   272篇
  1989年   272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48年   9篇
  1946年   11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9 毫秒
961.
大陆碰撞构造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进行剖析,认为这些蛇绿岩是陆内裂谷环境产出的初始洋壳而不是大陆缝合线。然后对喜马拉雅山系的构造特征及其造山体制加以讨论,认为以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并无地质事实的根据,而是一种想当然的臆说,后来也得不到参验。结论:碰撞造山带在大陆是不存在的,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962.
崔军文 《地质论评》1994,40(2):106-110
在综述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观点和模式后,依据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和岩石圈组构特征,提出了高原隆升的新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造成岩石圈组构和变形的不均一性及岩石圈中存在的碰撞→收缩(重力不均衡)→伸展(均衡调整)的正向转变和由伸展→收缩的逆向转变的反复交替。据此将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喜马拉雅型、冈底斯型和昆仑型。  相似文献   
963.
变质流体的内部缓冲作用和外部渗透作用研究是近年来变质作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如果变质岩石没有和外部流体源发生相互作用,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就有缓冲变质流体组成的能允这就是变质流体的内部缓冲作用;如果变质岩石受到大量的外部流体源的渗透,变质矿物组合不仅失去控制变质流体组成的能力,而且要调整自身组成.以便与外部流体组成保持化学平衡,这就是流体的外部渗透作用.变质流体的内部缓冲和外都渗透代表了自然所发生的两种极端现象.变质作用过程中更为普遍现象是变质流体既受内部经冲控制又受外部渗透控制.  相似文献   
964.
引用斜率作为新的变量,首次使地形改正一类奇异积分非奇异,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精密地形改正计算的若干技术问题,地形模型和某山区的试算结果均表明,以往线性近似误差较大,应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965.
昌黎海岸风成沙丘的形态与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傅启龙  沙庆安 《沉积学报》1994,12(1):98-105
本文论述了昌黎海岸风成沙丘的分布与形成特征、层理构造及其沙丘表面沙波发育情况.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沙丘迎风坡表面普遍发育有风成沙纹,层理构造非常发育,有低角度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海岸沙丘沉积物主要来自滦河.滦河入海泥沙在偏风浪的作用下向北搬运并堆积在海滩上.强劲的向岸风使海滩沙向陆搬运建造成海岸沙丘。目前.沙丘仍在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966.
污染地下水渗入大佛湾摩岩造像群,在石刻表面积聚可溶盐,加剧了石刻的侵蚀破坏,其中尤以泥质细粒长石砂岩风化剥落最为严重。研究渗水病害对石刻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7.
968.
胡受奚  赵乙英 《岩石学报》1994,10(4):370-381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185~140Ma),继续俯冲,改造型花岗岩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形成。在约140Ma两类花岗岩的形成达到高潮。在140~100Ma广泛发育安山-流纹岩系。燕山晚期(100~70Ma)由于弧后扩张,配合红色盆地的广泛形成,发育碱性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带.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消失,代之以玄武岩活动;边缘海和岛弧逐渐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转入岛弧地带。  相似文献   
969.
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的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刘喜山 《岩石学报》1994,10(4):413-426
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主要由高温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的糜棱片麻岩类、部分重烙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化糜棱片麻岩类及太古宙地壳残块三部分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底再造条岩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构造岩性单元,属于造山带根部地壳的一部分,而且其中前两部分既不属于太古富变质上壳岩和侵入岩系,也不属于早元古代变质上亮岩,而是早元古代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变形变质作用和部分重熔作用对太古宙基底综合改造作用的产物。基底再造杂岩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前寒武纪克拉通内硅铝壳造山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地质证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