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6篇
  免费   1338篇
  国内免费   1218篇
测绘学   1620篇
大气科学   2992篇
地球物理   525篇
地质学   727篇
海洋学   125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22篇
自然地理   59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336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66年   4篇
  1948年   8篇
  1946年   8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8篇
  193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2016—2017年琼东北海湾海滩断面高程数据,对比分析了琼东北海湾-海口湾、铺前湾和木兰湾年度地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口湾、铺前湾和木兰湾海滩断面地形均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整体上夏缓冬陡,表现为前滨遭受侵蚀作用,而后滨则发生堆积作用。冬季,琼州海峡的海平面较高且风浪作用更强,这是导致冬季的海滩地形变化幅度较夏季更为明显的原因之一。同时,岸外人工岛的建设、河流输沙量的急剧减少和人类活动等,也是海滩地形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琼东北海湾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陈莹  赵辉 《海洋学研究》2021,39(3):84-94
本文使用2003年1月—2019年12月MODIS遥感数据,结合海表温度、风速分析南海中西部叶绿素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海中西部叶绿素质量浓度分布存在时空变化。EOF分解表明,EOF1可能反映台风等极端天气对叶绿素的影响;而EOF2 和EOF3均反映了夏季沿岸上升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南海中西部叶绿素质量浓度与海面风场呈正相关(r=0.87,p<0.01),与海表温度呈负相关(r=-0.59,p<0.05)。夏季在西南季风影响下越南东南沿海形成上升流,导致该区浮游植物旺发、叶绿素质量浓度升高;冬季受强东北季风影响,研究区海洋上层混合作用强烈,营养盐供应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质量浓度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0.25°×0.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TBB (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研究2019年第17号台风"塔巴"影响期间,浙江沿海风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寻找台风影响时浙江沿海风场预报的着眼点。此次台风大风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台风环流与浙江沿海地面弱冷空气之间形成一定气压梯度的堆积,以及后续随着台风环流的发展加强,两者之间气压梯度进一步增大,是导致此次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原因之一。垂直环流有利于水平的动量输送和高层动量下传,导致此次台风大风范围大、强度强。冷空气在这次台风大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台风外围环流与冷空气距离拉近,部分干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冷、暖气团之间θse等值线密集,环流附近风速增强。由于干冷空气的继续侵入,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累积并释放斜压能。同时台风低层的暖心结构被冷空气占据,高层暖心结构上抬,形成上暖下冷的中心结构,导致台风开始变性减弱。地形的辐合、阻挡和摩擦作用对风场的再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4.
选用山东 123 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2007—2019 年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短时强降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其间共有 695 个短时强降水日、3 337 个短时强降水时次和 6 257 个短时强降水样本,基于排序法确定山东省极端短时强降水间值为 71.2 mm • h-1,鲁东南地区间值最高,鲁中地区间值最低。2)各站年均发生 3.9 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鲁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和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半岛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鲁西南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3)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 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又以 8 月上旬最多。4)日变化显著,呈现典型 “双峰” 特征,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其次是后半夜;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傍晚和后半夜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大,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95.
分别构建广州主建成区垂直比例尺为1﹕2 000、1﹕1 000和1﹕500的3个建筑物模型,利用大型边界层风洞,在西北和东南两风向下,基于中性流模拟分析了复杂城市地形下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宏观地形的依赖。结果表明:风廓线指数α与不同高度的湍流度之间的关系密切,利用现有模型,根据4类粗糙度边界层和不同垂直比例尺,可确定相应的湍流度随高度变化模型的主要系数,预测精度高。城市地形下最大湍流度面发育在0~0.2 h之间狭窄的范围内。用湍流度形态指数β来表征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无论城市屋脊还是平坦地形,随着风程区的延伸,廓线的指数α升高,湍流度形态指数β降低。表明同一高度湍流度值具有由迎风区、丘顶区向背风区增高,沿风程逐渐增大的规律,对地形部位和风程的依赖性强,与来流翻越简单地形时的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