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3篇
  免费   770篇
  国内免费   1243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3323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36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395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江淮流域夏季严重旱涝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江淮流域大范围严重旱涝的20-7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特征。结果表明,对应江淮流域严重涝年,200hPa青藏高原北部存在ISO气旋性环流,青藏高原南部存在ISO反气旋性环流;大气ISO流型在对流层中低层850hPa主要是我国长江以南、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为大气ISO反气旋性环流,我国长江以北到日本地区的大气ISO气旋性环流,我国江淮流域位于这两个ISO涡旋西侧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的交汇处;旱年反之。利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得到,上述大气ISO环流型分别是旱涝年大气ISO流型的第一模态,并且涝年大气ISO流型的振幅强,旱年振幅弱。进一步分析揭示,严重洪涝(干旱)年分别对应对流层中上层江淮流域及其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有强(弱)的大气ISO活动。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ISO在严重洪涝年向南传播,与低纬度向北传播的大气ISO在江淮流域汇合;而在严重干旱年,虽然大气ISO可向北传播,但向南的传播却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62.
Along the meridian of 105°E, the Chinese region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east and w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the temperate extratropical belt,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and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shift northwar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middle subtropical belt and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belt have less or no change. As for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7 degrees of latitude. As for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 along the meridian of 120°-125°E,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4 degrees. In the west part of China, each climatic belt changes little. Only in the Xinjiang area are the significant northward shifts. Correspondingly,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traditional seasons have changed. For Beijing, Hailar, and Lanzhou, in general, summer becomes longer and winter shorter over the last 50 years. Summer begins early and ends late with respect to early 1950s. Contrary to the summer, winter begins la  相似文献   
63.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the feedback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y calculating immediate (same season), and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NDVI in spring and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are positive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s. The stronger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occur in the eastern arid/semi-arid region, Central China,and Southwest China out of the eight climatic regions of China, and this implies that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has more sensitive feedback effect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regions.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fined as sensitive regions. Spatial analyses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spring NDVI averaged over each sensitive reg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160 stations suggest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 strongly affects summer precipitation not only over the sensitive region itself but also over other regions, especially the downstream region.  相似文献   
64.
本文探讨了利用乌兰多个树木年轮年表的信息,异地重建沱沱河冬季1—3月气温的途径和方法,重建了沱沱河800年气温序列,结果表明:重建的冬季气温序列的主要冷、暖期与已有成果基本吻合,13、15、17世纪的冷期以及14、16世纪的暖期是存在的,而17世纪的寒冷期持续时间最长,寒冷程度也最强。本文对重建的气温序列的阶段性、突变和周期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为青藏铁路工程沿线气候演变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65.
杨莲 《青海气象》2003,(2):19-21,26
本文利用地处西宁市城区的省局大院观测点、甘里铺气象站、新宁广场、康乐新村4个不同地点、不同下垫面2002年7—9月的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城市内不同下垫面的气温特征及差异研究,并通过计算气温与不同下垫面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线性相关较好。因此通过气温经过订正后可预报不同下垫面和不同背景下的湿度,为高原城市气候深入研究、城市绿化布局、城市规划决策、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 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1968~199 8年),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研究. 结果揭示,SMJ作为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对两个半球间水汽输送起最关键的作用, 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 夏季SMJ的年际变化有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与之相联系 ,特别是东亚沿岸的波列状异常分布、南亚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偶极型异常分布;它 也同春季的北印度洋等海区的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 研究还表明,春季SMJ的年际变化对东 亚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由于SMJ影响的超前性,因此它在东亚夏季气候预测上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假拉  周顺武 《高原气象》2003,22(10):132-137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进行分解,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合成分析、奇异值(SVD)分解等方法,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场与夏季高原降水相关显,西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赤道地区的SSTA与高原夏季降水联系最密切;当春、夏季印度洋西部海温出现明显负(正)距平时,当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高原夏季降水普遍偏多(少)。  相似文献   
68.
针对2002年5月辽宁一次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探空、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东北冷涡形势下引发的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及冰雹成因。  相似文献   
69.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孙力  安刚 《气象学报》2003,61(3):346-353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东北地区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0.
山东省雨季开始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1年(1971-2001年)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500hPa分析场、山东省雨情等资料,研究了山东省雨季开始的标准。结论指出,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北抬,中纬度高压脊东移,在沿海与副高同位相叠加,使西南季风北上,到达黄淮地区,向山东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实现了由干热气团影响到湿热气团控制的转变;同时,北方冷空气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从不同的路径南下,冷暖空气在山东交汇,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是山东雨季开始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