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5篇
  免费   1846篇
  国内免费   2759篇
测绘学   679篇
大气科学   5170篇
地球物理   1977篇
地质学   1999篇
海洋学   1057篇
天文学   345篇
综合类   396篇
自然地理   797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364篇
  2014年   588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533篇
  2008年   572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420篇
  2005年   423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390篇
  2001年   359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261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63篇
  1995年   225篇
  1994年   237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89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迪生 《海洋学报》1995,17(4):41-54
本文根据TOGA研究计划第1、2、3、8共4个航次考察结果,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前,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海-气热量交换反而减弱;在台风环流内,海-气热量交换也非常强烈.热带西太平洋对大气加热场的变化与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并不一致;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发生时,不但中太平洋水温异常增暖,同时西太平洋西部洋域表层水也在增暖;热带太平洋信风的加强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建立和热带太平洋西风的爆发导致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似乎是至关重要的,西风爆发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热带海域,然后逐渐往西扩展;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主要以潜热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大气.潜热加热效应在低纬度热带海洋上的极大值均与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有紧密联系.大气主要是从热带西太平洋洋域获得热量.  相似文献   
62.
热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和程辐射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对M ONTRAN模型内嵌6种大气模式的主要特性差异进行分析,并以中纬度夏季大气模式为例,分析了主要参数(如水汽、臭氧以及气温等)对估算热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和程辐射的影响。论文最后对利用探空数据构造完整大气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3.
北大西洋海流是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热带的热量从墨西哥湾传输到北大西洋北部。这些热量被释放进向东移动的气团中,极大地改善了欧洲北部的冬季气候。我们通过模式模拟预测出:随着CO2浓度的持续增加(IPCC第3个评价报告:气候变化,2001),下个世纪的大洋循环会极大地减弱。自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来,我们开始观察到由于来自Nordic海的流量减少,北大西洋北部的海水不断淡化(Hansen等,2001;Dickson等,2002)。  相似文献   
64.
本文采用1985年12月12日至1986年2月8日“向阳红14”号调查船在太平洋调查所获海洋水文气象资料,计算了四种热交换量。结果表明:海-气热输送与天气系统和海洋水文条件关系密切。冬季,在各种天气系统条件下西太平洋及中太平洋的大气主要是从海洋得到热量,其中以黑潮流经的海域最为明显,而热交换的方式主要是海洋以潜热的形式把热量输送给大气。  相似文献   
65.
66.
作者在已完成大气激光雷达系统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对白天工作条件下的各种环境背景光的干扰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 ,得出太阳直射光和天空光为白天工作的主要背景干扰。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激光发射与接收视场角严格匹配及使用干涉滤光器 (2 .6 nm和 0 .15nm)进行窄带滤波 ,背景干扰被明显地剔除 ,可进一步压低背景干扰约 2 0倍。证明采取视场匹配及干涉滤光器的措施可基本保证激光雷达系统在白天条件下工作。  相似文献   
67.
68.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oceanic processes on the sensitivity of transient climate change is investigated using two sets of coupled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tidal forcing, which are termed Exp_Tide and Exp_Control,respectively. After introducing tidal forcing, the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TCR) decreases from 2.32 K to 1.90 K,and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arming at high latitudes decreases by 29%. Large ocean heat uptake efficiency and heat storage can explain the low TCR in Exp_Tide. Approximately 21% more heat is stored in the ocean in Exp_Tide(1.10×10~(24) J) than in Exp_Control(0.91×10~(24) J). Most of the large ocean warming occurs in the upper 1 000 m between 60°S and 60°N, primarily in the Atlantic and Southern Oceans. This ocean warm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 The initial transport at mid-and high latitudes and the decline in the AMOC observed in Exp_Tide are both larger than those observed in Exp_Control.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AMOC are also different with and without tidal forcing in present experiments. The AMOC in Exp_Tide has a large northward extension.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OC and TCR suggested by previous studies using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69.
主要研究了青岛大气污染物质SO2对雾水酸度的控制作用,用实测结果统计得到雾得水PH值与Cso2的经验关系式,青岛、烟台等地雾水pH值与计算值吻合一致,表明统计关系的合理性。通过对青岛雾水中SO2清除率的估算,说明在青岛雾期,人为污染物质所占比值越高,其污染物质沉降百分率也越高,存留在大气雾中百分率就愈低。  相似文献   
70.
用于极地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的改进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用于极地研究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阐述了该模式区别于标准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动力学和物理特征。利用Polar MM5获得了10 d的模拟结果表明,Polar MM5能较好地模拟高纬度地区近地面气象变量特征,尤其是对近地面温度和水汽混合比可得到高精度模拟结果,证实了在高纬度地区对标准MM5所进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