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97篇
  免费   3181篇
  国内免费   5178篇
测绘学   687篇
大气科学   15466篇
地球物理   686篇
地质学   1884篇
海洋学   1683篇
天文学   340篇
综合类   485篇
自然地理   1025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477篇
  2022年   497篇
  2021年   605篇
  2020年   483篇
  2019年   776篇
  2018年   578篇
  2017年   420篇
  2016年   407篇
  2015年   588篇
  2014年   894篇
  2013年   793篇
  2012年   809篇
  2011年   881篇
  2010年   867篇
  2009年   942篇
  2008年   932篇
  2007年   1005篇
  2006年   882篇
  2005年   914篇
  2004年   792篇
  2003年   805篇
  2002年   755篇
  2001年   747篇
  2000年   579篇
  1999年   453篇
  1998年   497篇
  1997年   565篇
  1996年   526篇
  1995年   534篇
  1994年   506篇
  1993年   386篇
  1992年   343篇
  1991年   326篇
  1990年   254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用分光光度法和C I-34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紫叶李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光合色素含量变化和光合速率日变化。结果表明:(1)紫叶李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湿度的增加而减少,花青素含量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逐渐降低。(2)紫叶李的光合速率在大田自然条件下呈不对称双峰日变化曲线,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午休现象消失,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32.
将稳定同位素效应引入CLM(Community Land Model),并对巴西马瑙斯站在平衡年的稳定水同位素的逐日变化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水汽和地表径流中δ18O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与相应的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凝结物中δ18O与地面凝结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蒸发水汽中δ18O与蒸发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受土壤贮水削峰功能的影响,表层土壤和根区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全无.植被层蒸发水汽中稳定同位素的丰度与大气的干湿程度存在密切联系: 当降水量少时,大气干燥,植被层的蒸发较少,植被蒸发中δ18O较高;当降水量较大时,空气湿润,植被层的蒸发量较大,蒸发中δ18O则较低.植被蒸腾中δ18O的变化与源区水体中δ18O的变化保持一致,尤其是与根区水中的δ18O.由于地下径流直接源自根区水的补充,因此,地下径流中δ18O等于根区水中的δ18O.模拟结果还显示,降水MWL (大气水线)的梯度项和常数项均比全球平均MWL略偏小.尽管主要来自降水的贡献,但地表径流和植被层水体的MWLs与降水MWL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方面与两类水体在蒸发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的富集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CLM模拟的水量有关.大气水汽线与降水的MWL的梯度值相近,说明大气水汽与降水近似处于稳定同位素平衡状态.另外,模拟的地面的凝结线与植被层的凝结线均与全球大气水线相近,且具有非常高相关程度,说明CLM的模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3.
利用GAME-Tibet1998年加强观测期安多探空观测资料与CAMP-Tibet2004年加强观测期那曲探空资料, 分析了藏北高原夏季大气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 结果表明: 夏季, 藏北高原大气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的逐日变化特征明显, 晴天时较大, 多云和降雨时较小. 白天大气加热率和夜晚大气冷却率的平均值都基本相当, 印证了大气能量守恒.  相似文献   
34.
从祁连山七一冰川流域各介质中总共检测出2~7环的多环芳烃50多种,其中16种美国EPA优控物质中,只有二氢苊和二苯并[a,h]蒽没有被检测到.雪冰和冰川融水样品中相对富集3环和4环,雪冰不溶微粒和冰尘以及七一冰川周围表层土壤样品主要以4~6环为主,这是由PAHs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荧蒽/芘,菲/蒽比值表明,研究区检测出来的多环芳烃可能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特别是煤的燃烧和机车尾气排放产生.大气污染传输与干湿沉降是七一冰川及其周围土壤中PAHs的主要输入途径.  相似文献   
35.
笔者重点分析了哈尔滨河床冲积物的粒度组成,结合沙尘沉降物的粒度组成,论述了裸露河床冲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河床冲积物及沙尘沉降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裸露河床冲积物粒径大于63μm的颗粒占84%以上,而小于63μm粒径的颗粒很少,小于10μm的颗粒微乎其微;沙尘沉降物中小于63μm的粉粘颗粒含量在90%以上。对河床冲积物而言,无论是砂级别的粗颗粒物质还是粉粘级别的细颗粒物质都与沙尘沉降物的粒度无相关性,对沙尘暴物质组成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受砂级别的粗颗粒物质扬起高度和搬运距离的限制,沙尘暴发生时,裸露河床中的冲积物颗粒不会被远距离搬运而影响到整个哈尔滨地区,真正影响整个哈尔滨地区的沙尘物质是小于63μm的粉砂级别的颗粒,特别是小于10μm的粉尘。笔者认为对哈尔滨沙尘天气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含有大量细颗粒物质的城市地表土和建筑土等,这些地域是防止沙尘天气的重点治理区域。  相似文献   
36.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7.
利用1981 ̄1990年环渤海地区的地面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和土地利用资料,计算了该地区大气水份平衡方程中各分量,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8.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外的研究结果,对南海环流提出一些看法,南海经是半封闭的边缘海,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通,必然有海水交换,黑潮入侵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黑潮入侵的流量主要是由温度和工的差异引志的斜压造成的,因季风应力的正压作用调制而有季节变化;南海北部的黑潮南海分支和南海暖流构成反平行环流系统,分别是冬季的“热力驱动”和夏季的“淡水驱动”所造成,黑潮入侵进到南海。经过一些通道穿过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39.
伶仃洋沉积动力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侧的伶仃洋,因径流下泄与潮流进退的流向不一,使它各分流口门的出口水道都有主槽和支槽之分,即都有主干水道和分汊水道。陆架高盐海水入侵又使伶仃洋内沉积动力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差异,如沉积物分布有粗-细-稍粗之分;而水体中的密度、速度差异,常常产生锋带,对水下地形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全面认识发生在伶仃洋内的沉积动力作用,对深水航道的选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