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25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21.
《地学前缘》2016,(1):229-239
基于前人成果及油气勘探新发现资料,系统分析了赤道西非受转换断层强烈控制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群地质与深水油气聚集特征。构造解析与地层剖析表明,该地区盆地形态、基底断裂、变形序列和区域应力均受转换断层控制;经历了前转换陆内沉积期、陆内剪切裂谷期、陆洋转换压扭期及被动陆缘热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形成4套区域性不整合,从东往西具有迁移性;充填了陆内剪切期河湖相碎屑岩、陆洋转换期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和被动陆缘期海相碎屑岩为主的3套地层巨层序。地质结构显示,盆缘窄陆架、陡陆坡,断裂呈高角度张剪性,易发育转换脊或台地。深水沉积特点为小物源短距离近岸快速堆积,形成富砂的纵向叠置横向裙边状小型扇或扇复合体。深水油气勘探以陆洋转换-被动陆缘早期阶段岩性-地层和背斜构造圈闭为重点。  相似文献   
22.
中国江南地区是高温热浪灾害的高影响区。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了不同海域海温异常在年际或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对中国南方夏季平均温度异常的影响效应。但是,关于这些关键海域海温季节内尺度变化对江南地区高温事件发生和维持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文利用中国站点观测、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海温等资料,首先以2016年江南地区夏季2次高温事件为例(分别发生在7月21日至31日和8月15日至25日),重点探讨了热带大西洋海温季节内变化的可能贡献。在此基础上,基于1981~2016年多高温事件合成结果,进一步分析了热带大西洋海温季节内变化影响江南高温事件的可能链接过程。研究发现,热带西大西洋暖海温异常在季节内尺度上的发展与维持有利于在欧亚大陆激发出较为稳定的Rossby波列结构,使东亚及其沿海地区为深厚的高压系统控制,进而引发江南地区持续性高温事件。这种热带大西洋暖海温的阶段性增强与维持及其相应的稳定Rossby波列结构超前于持续性高温事件:在热带大西洋海温显著升高1个月之内,江南地区可能出现持续性高温事件。在季节内尺度上,热带大西洋显著暖海温异常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增强之后10天左右,北印度洋暖海温也出现了阶段性增强。这暗示热带大西洋热力异常除通过直接激发欧亚大陆Rossby波列之外,还有可能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海温的阶段性异常,进而对江南地区高温事件的发生和维持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在厄尔尼诺衰减并向拉尼娜转变阶段,热带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和北印度洋暖海温异常在季节内的协同阶段性变化可能也对持续性高温事件有贡献。上述关键区海温的季节内变化对中国江南地区高温事件具有一定的前期指示意义,但它们的具体影响过程,特别是在季节内尺度上的协同影响效应和物理过程,尚需未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
徐川  张昊  陶丽 《大气科学》2021,45(6):1196-1216
本文研究了1934~2018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以及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通过对冬(12至次年2月)、夏季(6~8月)北美地区的陆地降水与中低纬地区的海表面温度进行奇异值分解分析,得到对北美陆地冬季降水相对贡献较大的主要海温模态为IPO(42.33%)和AMO(23.21%),夏季则为AMO(32.66%)和IPO(21.60%)。其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三种信号分别对北美冬、夏季陆地降水的相对贡献及对北美陆地不同区域降水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AMO对夏季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贡献最大,IPO次之,冬季则相反,GW对冬夏季北美陆地降水都有一定的贡献。夏季期间阿拉斯加地区AMO的贡献最大,约占65.8%,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约占44.5%,美国本土及墨西哥地区三者贡献基本一致;冬季期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分别为62.3%和44.7%,美国本土和墨西哥地区IPO的贡献最大,分别为47.9%和71.5%。进一步利用信息流方法,验证了IPO、AMO、GW对降水的敏感性区域。最后运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 4.6进一步确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变化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在AMO和IPO对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作用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4.
梅一清  陈海山  刘鹏  李笛 《大气科学》2019,43(2):401-416
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及其可能的外强迫因子。研究发现夏季亚洲200 hPa纬向风异常EOF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6.4%)主要表现出了急流纬向非对称的空间异常形态,反映了西亚和东亚区域急流南北偏移的反位相变化。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我们发现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会激发出向下游传播的异常波列,夏季该波列在欧亚大陆上空的异常环流中心与急流纬向非对称相关的异常环流中心对应一致,其中东欧平原的异常反气旋和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异常气旋对西亚急流变化存在影响,东亚地区急流的变化与贝加尔湖北部异常气旋和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对比欧亚土壤湿度关键区内垂直环流,陆面热力异常可能会改变局地环流进而影响急流变异,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5.
<正>目前,美国正对其攻击性核潜艇的力量部署进行大规模调整。一是将潜艇部署重点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将60%的潜艇部署在太平洋,只在大西洋保留40%的潜艇。这和冷战时期美军潜艇的部署分布恰恰相反。军事专家认为,美军  相似文献   
26.
《海洋世界》2010,(4):5-5
刚满22周岁的凯蒂·斯波茨近日成为了年龄最小的独自划船横渡大西洋的人,而且还是唯一的美国人。斯波茨于当地时间3月14日下午抵达了南美洲东北部的圭亚那。她从西非出发,历经70天5小时22分,勇敢地完成了长达4500千米的航程。  相似文献   
27.
东南大西洋中低纬海域天气与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累积的气象资料、NWW3海浪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东南大西洋中低纬海域9、10月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一种典型天气过程的高低空形势和海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揭示了高空槽和槽后的地面冷高压东移对海况影响的过程和规律,为今后更好的做好作业期间的气象保障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8.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