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9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817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105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302篇
海洋学   66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20篇
自然地理   26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61.
采用建瓯风廓线雷达(CFL-06)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风廓线雷达的测风精度,同时还选取了永安风廓线雷达(CFL-03)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季节在探测高度低于4 km时,获得的对称波束水平风分量差值的平均值很小,且小于0.5m·s~(-1),标准差值也比较一致,且小于10 m·s~(-1),探测精度均较好。当探测高度超过4 km后,春、冬两季对称波束水平风分量差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值开始增大,在7.1 km高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值达到最大,分别为9 m·s~(-1)和28 m·s~(-1),夏、秋两季探测精度高于春、冬两季的。在探测高度低于4 km时,不同季节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基本一致,以春季大气最为均匀,其次是冬季的,夏、秋两季的最差。在探测高度超过5 km后,春、冬两季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偏差增加较快,最大分别为0.9 m·s~(-1)和1.0 m·s~(-1),夏季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偏差较小。夏、冬季水平风向和风速测量精度优于春、秋两季的,秋季测量精度最低,水平风速标准差值在0.0~1.5 m·s~(-1)和水平风向标准差值在0~15°范围内所占比例分别只有51.6%和54.0%。总的来说,风向和风速测量精度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算法,减少计算误差,提高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962.
孟加拉湾西南季风与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汀  琚建华 《气象学报》2013,71(3):492-504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和风场资料及日本气象厅的降水资料,用30-60d滤波后的夏季风指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区域平均值分别代表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对两支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和南海热带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夏季风期间(5-10月)都有约3次半的波动.夏季风期间,在阿拉伯海-西太平洋纬带上,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有4次从阿拉伯海的东传和3次从西太平洋的西传,其中7月后东传可直达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和南海在夏季风期间都有4次季节内振荡的经向传播,但孟加拉湾在约15°N以南为季节内振荡从热带东印度洋的北传,在约15°N以北则为副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南传;而在南海则是4次季节内振荡从热带的北传.在以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和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分别划分的6个位相中,都存在1-3位相和4-6位相中低频对流、环流形势相反的特征,这是由热带东印度洋季节内振荡的东传和北传所致.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沿西南-东北向经过约14d传到孟加拉湾,激发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的东传,经过约6d到达南海,激发了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北传,经过约25d到达华南,形成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向华南的经纬向接力传播(45d).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所影响的降水主要是在20°N以南的热带雨带随低频对流的东移而东移;而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所影响的降水除了这种热带雨带随低频对流的东移外,还有在20°N以北的东亚副热带地区存在雨带随南海低频对流的北移而北移.  相似文献   
963.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circul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over the South China–East Asian coastal region(EACR)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PHR) events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May–August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tensity threshold and duration criterion of the daily rainfall, a total of 63 May–June(MJ) and 59July–August(JA) PHR events are selected over South China from 1979 to 2011. The lower-level circulation anomalies on subseasonal timescale exhibit an anomalous cyclone over South China and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shaped like a tongu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SCS) during the PHR events for MJ group.The anomalous cyclone over South China in MJ originates from low-value systems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before the rainfall.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the SCS is due to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and the south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from South China before the rainfall. For JA group, the lower-level anomalous circulation pattern is similar to that for MJ over the South China–EACR, but with di?erent features of propagation. The subseasonal anomalous anticyclone is also related to the westward stretch of the WPSH, while the anomalous cyclone is traced back to the weak anomalous cyclone over the Philippine Sea several days before the rainfall events.Positive SST anomaly(SSTA) is observed over the SCS and the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MJ PHR events on the subseasonal timescale. I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local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contrast, negative SSTA occupies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region for the JA PHR events, and it is driven by the anomalous cyclone which propagates northwestward from the Philippine Sea. The subseasonal positive(negative) SSTAs are generated via the local processes of above(below)-normal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and below(above)-normal latent heat fluxes. The possible role of the subseasonal SSTA in the local convective instability is also analyz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964.
2013年夏,在天气的“舞台”上,高温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主角”,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热浪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饱受炙烤,多地旱情严峻,河道断流,水库干涸。当季节转换,南方高温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之时,东北地区的汛情又让人捏了把汗。嫩江、松花江和黑龙江干流水位持续超警戒水位,堤防长期高水位挡水,多地险情频发,防汛形势不容乐观。极端天气频发,2013年夏季的天气气候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965.
宋金花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1,(8):24-28,37
很多地理事象具有季节变化规律。季节变化是地理试题中的重要信息,常考不衰。正确判读季节信息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而有的同学恰好是因为季节现象混淆不清,才造成审题失误,所以有必要专题突破这一瓶颈。  相似文献   
966.
国际经验表明,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保持40年的高速增长。这就对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时间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967.
土地制度变革——“转方式”破局之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紧迫要做的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  相似文献   
96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注重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协调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积极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可加快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69.
近几年来,绍兴市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高频度实施和土地资源要素供应日趋紧张契机,坚持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强化资源市场配置,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以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推手,全面提升科学管地水平,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70.
今年以来。缙云县国土资源局在全省率先推行国土资源细节化管理,加快国土资源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近日,该局又强化措施,不断将细节化管理向纵深推进。一是进一步强化认识。细节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其实质就是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