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24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冬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冬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在南海北部,流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除了东沙群岛西南的大陆架海域以及吕宋岛北部西岸附近各为一反气旋涡外,整个南海北部为一气旋式大环流所控制.(2)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源自粤西沿岸的水体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顺南海西边界岸线向南流动,形成一支相当强的西边界流;同时,由于受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坡底形效应和β效应的作用,使得在南海南部出现以一个反气旋涡在南沙海槽处产生、发展并向西传播乃至衰减的约50d的周期性过程  相似文献   
652.
景振华 《海洋与湖沼》1992,23(1):101-108
将由海洋中各物理过程产生的海水特性分布非均匀性,分为小、中、天气式和全球4种时、空尺度。对比副势带急民生罗斯贝波变形半径,阐明海洋天气式涡旋小于和慢于大气中的数十倍。对比在高空锋带下方,低怪大气锋中出现地面涡,揭示海洋蛇曲中不产生高空锋带类似物及近海底锋;大洋中自由涡虽能集中于海洋上半部,便与大气中低空正、反气旋正相反。因而,锋流环和洋中涡能对局地天气起作用,流环能成为海洋子午向热传递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53.
南海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主要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与南海环流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调查与模拟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和次海盆尺度季节性环流的基本模态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特定区域中尺度的环流特征也达成共识。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南海准定常涡旋的空间分布,获得其时间演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其形成和演化的可能因素;研究行星波动在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过程中的作用,获得南海低阶行星波动的速度场分布以及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的典型时间尺度;分析并讨论南海与其周边海域,尤其是与西太平洋海域水交换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海峡水交换的季节差异及其水平和垂向结构,提出黑潮入侵南海的几种形式。未来南海环流的研究方向将扩展到能量学机制方面,并包括热量、动能、动量和涡度等物理量的多时空尺度迁移。  相似文献   
654.
东海海流结构及涡旋特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是一个兼有下列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地形复杂,西部为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2/3;东南为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可达2700余米;西侧有年平均总值约12000亿立方米的巨量径流入海;东侧又有强大的黑潮流经,其流量约为20-30 SV。海上盛行季风,风向基本上每半年变换一次。东海水文特征以及水团、海流和涡旋等的分布,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和变异着的。  相似文献   
655.
台湾岛以东海域是黑潮变异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副热带逆流(STCC)区产生的大量涡旋西传至此,对台湾以东的黑潮流径和流量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受观测资料限制,目前对这些涡旋的垂向结构尚不清楚。利用ARGO剖面浮标资料并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对台湾岛以东的涡旋垂向结构及其运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这些涡旋垂向尺度可以深达2 000 m,水平尺度约200 km,其表层切向速度可以达60 cm/s,与黑潮流速相当,而在1 000 m层上的平均切向流速还可达8 cm/s左右。根据高度计资料分析,这些涡旋是源自STCC区的Rossby波西传结果,其Rossby变形半径为43 km,其相速度约4.2 cm/s。另外,根据浮标观测表明,1 000 m层上东海黑潮按照流速可明显分成3个区段。  相似文献   
656.
1 .Introduction Risers ,in deep water and strong current environments ,are prone to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 .Vortex-inducedforces may excite the risersintheir normal modes of transverse direction.Un-der the“lock-in”condition,large resonant oscill…  相似文献   
657.
使用三维中小尺度扰动动力学方程组,讨论了一类与基本气流方向成任意夹角的纬向线状扰动的斜交不稳定问题,其主要分析结论如下:(1)在基本气流的切变为线性切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斜交不稳定。但是发生斜交不稳定必须要求沿着线状扰动方向的基本气流存在切变或者垂直于线状扰动方向的基本气流存在切变。此时,斜交不稳定的波动性质是重力惯性内波,而不存在涡旋Rossby波。(2)对于基本气流具有非线性二阶切变的情形,此时斜交型不稳定中的扰动除了包含重力惯性内波之外,还包含了涡旋Rossby波。对于本文所讨论的纬向线状扰动来说,涡旋Rossby波产生的物理根源是基本流场的经向风速V二次切变(β*=Vzz≠0),该涡旋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V0是单向传播的。在中尺度斜交不稳定中,涡旋Rossby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与线状扰动相垂直的方向上存在基本气流的二阶切变,而与线状扰动相平行的方向上基本气流是否存在二阶切变无关。(3)对于通常讨论的纬向线状扰动的情况,在基本流场的南北风速V存在二次切变(β*=Vzz≠0)时,即与线状扰动相垂直的方向上存在基本气流的二阶切变,则斜交不稳定有可能是混合的涡旋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的不稳定。最后采用WRF模式,对2006年6月的一次福建闽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部分验证了上述结论。通过分析6月6日13时降水区域平均的东西方向风速U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发现在950—100 hPa的大气中,纬向风速U随高度的变化具有二次切变,在对流层低层以及高层附近纬向风速较小,而在对流层中层400 hPa附近的纬向风速则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二阶导数不为零,因此激发产生沿着纬向传播的涡旋Rossby波,这对于暴雨区域中β中尺度雨团的移动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再分析6月5日23时和6月6日13时的850 hPa以及500hPa降水区域平均纬向风随南北方向的变化,发现在6月5日23时和6月6日13时的850 hPa层次上,都显示出平均纬向风速在南北方向具有二次切变;而在这两个时次的500 hPa层次上,平均纬向风速在南北方向不具有二次切变,只具有线性切变。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低层涡旋Rossby波容易被激发产生;而在对流层中层以上,由于不具备产生涡旋Rossby波的条件,因此不容易激发产生涡旋Rossby波,波动只是具有重力惯性内波的特征。  相似文献   
658.
利用天气学原理与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分析2006年7月16日发生在独山县境内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认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于台风减弱形成的热带低压外围和随西南风急流北上的孟加拉湾水汽交汇,从而激发强大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产生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足的水汽和对流不稳定为本次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59.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中小尺度涡旋族发生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1999年6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过程。分析发现:暴雨过程是由排列于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上近乎同时产生的小扰动所致;涡旋扰动的初始动力条件和触发系统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和低压倒槽有关;随着涡旋中心降水量的增大,近地面γ中尺度涡旋扰动出现气旋式的辐散环流,导致涡旋在低层减弱,同时又促使相邻γ中尺度涡旋发展的涡旋族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660.
库车坳陷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野外露头上的小尺度构造记录着整个褶皱逆冲带运动学演化进程。通过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在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挤压缩短作用阶段、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阶段和逆冲断层改造作用阶段。同时,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断层滑动数据进行反演和古应力恢复的结果表明,整个变形过程,最大主应力方向σ1(即构造缩短方向)集中分布在NNW—SSE,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说明三个阶段的构造变形是在同一稳定应力场下发生的,从而进一步证明所有的变形是同一次构造挤压下的渐进式序列变形,而不是多期构造挤压变形的结果。此次构造挤压变形主要发生在康村沉积期(12~5Ma),对于克依构造带的构造圈闭最终定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