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3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415篇
测绘学   385篇
大气科学   1420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478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428篇
自然地理   44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文章基于2013—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运用计量统计、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计量特征、学科分布、获奖机构及其科研合作关系等,直观揭示海洋科学技术奖所构成的科研合作范式、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等,以期为海洋科研管理、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等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整体上,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一等奖与二等奖的获奖等级比值呈下降趋势;学科划分上,获奖成果主要隶属于“海洋科学”学科,又以海洋生物学、海洋装备与设备、海洋化学和物理海洋学为主体;获奖机构方面,海洋科学技术奖已奖励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各类海洋科技创新主体285家,分布在山东、浙江、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19个省(市、自治区);科研合作方面,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核心机构所构建的科研合作关系紧密,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心度最高,中国海洋大学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其控制该科研合作网络中其他机构之间沟通交流的力度最大。  相似文献   
82.
蓝镜头     
阎安 《海洋世界》2011,(11):2-F0002
鲎的血液是什么颜色?多金属结核大多分布在哪里?南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11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厦门广电中心演播大厅举办。作为201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由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同主办。电视总决赛分为快速抢答、纵横填字、我选谁来答、微型辩论4个环节,内容涵盖海洋科学领域的多方面知识。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83.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朝诗人张志和描述的美景存娄底近郊得以重现。这个村庄名叫中阳村,位于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交通十分便利,距娄底市中心城区不足10公里,与规划中的益娄衡高速公路娄底东互通不足5公里,是湖南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自然生态保存极好,四季风光秀丽。  相似文献   
84.
张治雄  王肖娟  郭金强 《干旱气象》2011,(2):236-239,260
利用T6390场的预报资料分析新疆天山中部2009年5月25~26日发生的罕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700hPa、850 hPa上的辐合线、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强降水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与冷空气的交汇形成了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强降水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  相似文献   
85.
陈元昭  俞小鼎  陈训来 《气象》2016,42(2):144-155
为了了解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重大短时强降水(小时雨强≥50 mm)发生的环境特征,利用珠三角地区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探空资料、卫星资料等分析研究了近7年(2007—2013年)68个重大短时强降水事件的环境流型、T-lnp图形态和关键物理参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重大短时强降水天气流型主要有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冷(式)切变线型和热带云团型等5种;不同类型、不同季节出现的频率不同。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和北部湾低压型的大多数过程T-lnp图温度廓线和湿绝热线很接近,整层水汽含量丰富,对流有效位能(CAPE)大致呈"瘦弱"的狭长形形态;冷(式)切变线型温湿廓线呈上干下湿分布,CAPE大致呈较"胖"的狭长形;热带云团型温度廓线和湿绝热线很接近,CAPE形态较"胖"。850~500 hPa间温差△T_(85)都较小,一般在21~23℃,大气层结接近于湿中性层结,呈现弱的条件不稳定层结,表明大多数过程中有利于重大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的关键点不是强对流预报中常关注的"高空冷空气的侵入",而是低层暖湿气流的输送;地面露点一般在23~25℃,暖云厚度在4100 m以上;大多数重大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大气可降水量都在57 mm以上,其中台风型最大,其次是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热带云团型,冷(式)切变线型最小,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CAPE一般小于1500 J·kg~1,属于比较温和的CAPE值,冷(式)切变线型、热带云团型平均CAPE≥1700 J·kg~(-1);对于所有类型对流抑制能(CIN)≤50 J·kg~1;除热带云团型外,大多数过程出现了低空急流;五种流型配置下,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大多处在弱到中等的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北部湾低压型和热带云团型处在弱的0~6 km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冷(式)切变线型大多数过程处在中等强度的0~6 km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可以将流型配置方法(分型)、重大短时强降水对应的关键环境参数以及根据箱线图展示的参数范围设定适宜的阈值的方法相结合,为珠三角地区显著强降水预报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6.
Logistic判别模型在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芳华  曹勇  徐珺  陶亦为  金荣花  代刊 《气象》2016,42(4):398-405
利用Logistiv判别模型进行强降水预报,并设计3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案1直接使用14个影响因子进行判别预报,受因子共线性作用及噪音信号影响,虽然拟合效果较好,但预报效果明显下降。方案2对14个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前6个主成分建模,虽然拟合效果较方案1降低,但由于消除了因子共线性作用以及噪音信号影响,预报效果较方案1提高。方案3运用Bootstrap抽样技术得到符干样本并建模计算模型参数,打乱了原有时间序列中的波动,仪保留平稳信息,拟合自由度进一步降低,导致拟合效果较方案案2下降,但预报效果却是3种方案中最好且最稳定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场资料,建立基于Logistic判别模型的强降水客观预报系统,并在中央气象台业务运行。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汛期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概模型对强降水预报的TS评分高于数值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业务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3—4日唐山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是500h Pa贝加尔湖以南低槽与河套短波槽东移合并引起的,850h Pa切变线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台风外围暖湿气流输送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水汽来源,低层充足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维持暖湿、中高层干冷入侵增加了大气不稳定能量,是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低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高空急流抽吸、通风作用维持强对流发展;卫星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对对流单体,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对低层辐合线有很好的识别,对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8.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亚洲夏季风环流受海陆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调控.亚洲季风所释放的巨大潜热又对大气环流形成反馈.这种相互反馈过程十分复杂,揭示其物理过程对理解气候变化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提高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十分重要.夏季北半球副热带对流层上层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庞大的南亚高压(SAH)以及强大的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UTTM).本文介绍了温度—加热垂直梯度(T-QZ)理论的发展,并用以揭示SAH和UTTM的形成机制.指出沿副热带欧亚大陆东部的季风对流潜热加热及其中西部的表面感热加热和高层长波辐射冷却是导致SAH和UTTM在南亚上空发展的原因.文中还介绍了Gill模型用于上部对流层研究的局限性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89.
四川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2008~2013年四川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分析,发现四川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的中心在雅安和峨嵋;从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以及日变化分布来看,短时强降水在2008年是谷值年;短时强降水集中时段在7~8月,5月和9月短时强降水较少,特别是大量级短时强降水更少;短时强降水出现在00~04时最多,尤其是02~03时。根据落区分型对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建立预报模型,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主要是南亚高压稳定,高原低槽或切变发展配合中低层南风,近地层东北风与西南部地形的辐合抬升更容易触发对流发展,中低层的风场对强降水落区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本文对海河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与大气低频信号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雨日的低频涡度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偶极子型异常分布。根据这一异常分布特征构造了一对低频预报指数Dcurl35和Dcurl12以及相应的延伸期强降水过程的低频预报方法。进一步使用该低频预报方法进行了历史降水过程的回报检验和2014年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海河下游延伸期强降水过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可以实际应用于海河下游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