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的新兴产业。观光农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而发展的 ,它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健身、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趣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分析湛江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提出了湛江观光农业的发展构想及注意问题 ,对湛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超侠 《海洋世界》2012,(4):22-25
如今,每年有600万乘客,坐车3小时,通过英法海底隧道,穿梭于巴黎和伦敦之间,几十年前,大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早在1895年,伟大的科幻作家凡尔纳就预言过,由蒸汽驱动巨型风扇的火车,以时速1600千米穿隧道;1972年,科幻小说作家哈里森也构想过横渡大西洋隧道。如果大西洋海底隧道完成,将能大大地改变我们穿梭各地的习惯,任何人都可以相当方便的在大西洋一边居住,在另外一边工作。  相似文献   
103.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探讨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明确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人口、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领域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4.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适当地选用录相、投影片、多媒体等手段,不仅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还能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有利于意识、态度、思想等教育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5.
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地球表层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系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介绍东海滨海湿地的分布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东海滨海湿地监测的内容、监测指标、监测点选取设立的原则和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提出了建立以东海滨海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和滨海湿地监测点为两级构成的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6.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或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于教学诸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我们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一致(即朴素概念)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离科学概念(即相异构想)时,则可能对学生正确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7.
李静 《地理教学》1998,(6):23-24
“自然带”一节是在前面各章节比较系统地讲述每个地理要素的重要属性及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整个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本节容量大,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记忆.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计算机、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8.
1987年12月,地级黄山市成立以来,一场源自对徽州改名黄山是否妥当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界的人士对黄山市的区划、地名现状所起的批判之声响至今日而不绝。1994年,当荆州市被改名荆沙后,由于一场对于荆州地名复归的讨论使得在两年后“荆州”之名又重新出现在地图上。“徽州”之名所产生的影响是决不逊于荆州的,但对于黄山改名徽州的争论至今已持续了16年之久,却还是未见黄山有重新改名徽州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传正 《地质通报》2002,21(12):869-875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危害,保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安全进行,实现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立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和技术要求及监测指标体系;规划了监测预警站网的构成,即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由有资质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管理的监测站点所组成,包括1个国家(一级)站,约40个省组(二级)站,700年县级(三级)站和约10000个乡镇级(四级)站以及若干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监测预警试验区(站);列出了站网运行必须开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撑项目和监测预警站网组织管理的总体要求、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0.
日本先后实施了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一全综”以开发后进地区和调整所得差别为目标,在过密,整治和开发地区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取得了很大成果,“采取大型开开发项目方式,以开发网络为主线,把开发扩展到全国,效果更大。“三全综”立意新,重视人的生活,提出抑制人口和产业向大都市集中及振兴地方的定居构想;“四全综”在国际化进程中提出更高目标,形成“多极分散型国土”。成效不同,原因各异,也给我们留下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