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9篇
  免费   649篇
  国内免费   806篇
测绘学   870篇
大气科学   589篇
地球物理   587篇
地质学   1949篇
海洋学   446篇
天文学   122篇
综合类   706篇
自然地理   38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7篇
  1959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3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The central structure belt in Turpan-Hami basin is composed of the Huoyanshan structure and Qiketai structure formed in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onal tectonics. The thickness of strata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growth fault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footwall, and a deposition center was evolved in the Taibei sag where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 is located. In late Jurassic the collision between Lhasa block and Eurasia continent resul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urpan-Hami basin from an extensional structure into a compressional structure, and consequently in the tectonic inversion of the central structure belt of the Turpan-Hami basin from the extensional normal fault in the earlier stage to the compressive thrust fault in the later stage. The Tertiary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occurred around 55Ma, and this Himalayan orogenic event has played a profound role in shaping the Tianshan area, only the effect of the collision to this area was delayed since it culminated here approximately in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The central structure belt was strongly deformed and thrusted above the ground as a result of this tectonic event.  相似文献   
102.
软土路基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及填土高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路基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及填土高度的关系和规律,并分析了原因,推导出计算路基沉降的公式,提出了判断填土速率快慢和填土高度变化大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3.
大地测量数据接口技术与接口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由接口文件、接口文件处理器和共享信息模型组成的大地测量数据接口体系结构,划分了大地测量数据服务的3类不同接口类型。在建立了面向对象的接口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面向传统用户的控制点数字化成果格式、面向生产过程的大地控制网统一数据结构和面向GIS的大地测量数据交换格式。  相似文献   
104.
太平洋混合层厚度(dml)年际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太平洋区域30a逐月混合层厚度(dml)及浅层海温(Ts)距平资料,分析了20°S以北太平洋区域dml年际变率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得到两个纬向dml高变率带,它们分别位于北太平洋(45°N附近)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重点分析了赤道太平洋dml高变率带,并对其上混合层气候位置、dml年际异常与El Nino事件关系及伴随强El Nino事件的dml正异常东传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5.
利用MODIS卫星遥感光学厚度产品,分析了四川盆地光学厚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由于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春季四川盆地具有最大的平均光学厚度。盆地内几个大值区中,西部成都一带的中心常年维持,季节变化小;南部中心位于宜宾到重庆沿长江流域一带;东部南充到重庆间的大值中心,季节变化大,在夏季消失。光学厚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数据结果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6.
苏振礼  马兰 《测绘标准化》2003,19(4):7-10,18
介绍了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编制数字海道测量信息传输标准(S-57)4.0版本的基本情况,S-57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关系、新版本研究项目和主要技术目标。S-57标准在数据模型、要素编码和影像数据管理等方面将得到扩充和完善,使其更适用于海洋地理信息的广泛领域而不只是电子海图。  相似文献   
107.
对描述地理数据元数据所采用的3项主要标准进行了比较,包括元数据基本元素的比较和作者个人观点的比较,并探讨了各标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相似文献   
108.
粘粒含量对南京粉细砂液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南京粉细砂是一种以片状颗粒成分为主的粉细砂,与通常的圆形颗粒石英砂有一定区别,片状颗粒成分使得南京粉细砂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通过对不同粘粒含量的南京粉细砂进行液化试验,分析其试验结果发现:对于粘粒含量ρc=5%、10%和15%三种情况,在均压固结情况下,当南京粉细砂达到初始液化时,采用变形标准和孔压标准是一致的;而偏压固结时,只能采用变形标准作为南京粉细砂达到初始液化的标准,此时振动孔压仅达到围压的50%-70%。粘粒含量对南京粉细砂的抗液化强度影响很大,随粘粒含量增加,在不同固结比时,其抗液化强度并不是单调变化,而是在粘粒含量ρc=10%左右处于一个低谷,其抗液化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109.
石玉燕  颜启  林怀存 《地震研究》2003,26(4):328-331
选取1990~2001年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的23次ML2.3~4.0级地震为基础资料,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及附近地区地震波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Vp=5.83km/s,-↑Vs=3.54km/s。同时,根据反射波走时方程,得出该地区反射波速度Vp11=6.21km/s,Vs11=3.65km/s和平均地壳厚度为37km。  相似文献   
110.
汪宝山 《四川气象》2003,23(4):2-6,23
对各气象灾种、标准以及达州各气象灾害的基本特征、时空分布特点、历史演变规律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对未来10~20年内各气象灾害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