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6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白龙江中上游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龙江中上游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是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的金矿床。在阐述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控矿因素、区域矿化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2.
首先利用Morlet小波对汉江流域降水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然后分析主要周期下汉江流域降水与74个环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0年,汉江流域降水有4,7和18年的主要周期,其中以18年的主要周期最为突出,降水呈现偏少的趋势,同时降水量与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冷空气、东太平洋副高北界、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等14个环流因子具有非常强的正相关,而与东亚槽位置、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指数、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有非常强的负相关.研究成果将为今后提高汉江流域降水预报水平和有效开展汉江流域及长江中下游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2003年秋季汉江上游致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2003年8月28日至9月9日汉江上游地区致洪连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在连阴雨期间,副高脊线位于25°~28°N附近,其西伸脊点达100°~110°E且相对稳定、乌山高压持续存在、贝湖至蒙古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此外,在鄂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出现正涡度中心,高层出现负涡度中心是产生汉江上游地区初秋汛情的重要指标之一;海温和春夏极涡异常对秋汛的预报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4.
时坚  王晶  刘德深  韩行瑞 《中国岩溶》2006,25(4):330-334
黄河中上游地区,自黄河青铜峡,经内蒙准格尔、山西、陕西两省至河南西部,为我国最重要的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基地。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开发,区域岩溶地下水水位连年持续下降,岩溶泉水流量衰减,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等。本文从能源基地岩溶泉流量衰减问题入手,研究了能源基地区岩溶泉水流量衰减问题,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搞好矿坑水的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资源化等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5.
为探讨城镇化发展与植被覆盖状况的协调发展关系,本文以黄河中上游的1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及2015年4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及MODIS-NDVI数据,通过门槛回归模型,以影响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最主要的降水因素作为门槛变量,具体分析不同降水条件下城镇化发展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并提出以保护植被覆盖为基础的差异化城镇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植被覆盖会进一步遭到破坏,但降水因素在城镇化影响植被覆盖的过程中可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城镇化与植被覆盖的协调发展;②实现城镇化与植被覆盖的协调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降水条件,还依赖于当地的生态工程建设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多种因素。其中,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可加速植被覆盖的修复进程,提高区域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有效缓解城镇化发展带给植被覆盖的负面影响;③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增加会给植被覆盖带来严重威胁,阻碍城镇化与植被覆盖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年均降水量较少且生态脆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46.
基于MOD16的汉江流域地表蒸散发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静  任志远 《地理科学》2017,37(2):274-282
基于MOD16遥感产品,在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运用GIS统计法、线性趋势法等研究了2000~2014年汉江流域蒸散发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及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的蒸散发特征。结果表明: 2000~2014年,潜在蒸散发(PET)多年平均值为1 476 mm,呈东南向西北递减态势;实际蒸散发(ET)多年平均值约654 mm,ET呈东低西高,南高北低态势。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年均PET和ET大小顺序相反。 PET年际变化率为13.63 mm/a,呈弱增加趋势;ET年际变化率为-2.3 mm/a,呈弱减少趋势,表明汉江流域水资源呈减少趋势。PET空间上呈东增西减趋势,ET呈东减西增趋势,东北部具有干旱化倾向。 年内PET和ET呈单峰型。PET在6月最大,ET在7月最大,二者均在12月最小。二者在4~6月差距最大,形成春旱。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PET和ET呈单峰型,植被生长季节ET差距大,林地增长速度最快。PET和ET具有较强的季节性。ET季节性空间差异非常显著,在于林地的植被蒸腾作用对全年ET贡献较大。流域西部山地ET季际增加趋势明显而东部呈减少趋势,整体上冬季年际变化最明显,春季最弱。  相似文献   
47.
利用2010年12月在湖北宣恩观测山地雾获得的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资料,分析了该地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其生消过程。结果表明:1)宣恩山地雾主要由夜间辐射冷却引起,且能见度多在200 m以上;垂直发展深厚,成熟时厚度达到400~600 m。2)夜间风场主要由山风环流控制,风向多为东南风;入夜及雾生前期,地面风速不超过0.5 m/s,雾消前增大至2.0 m/s左右。3)雾生前观测到"C"字型温度层结,中下层气温降温率在0.3~1.0℃/(100 m)之间;结合该时段近地层露点温度逆温,离地200 m左右率先饱和成云;雾消时低空相对湿度依然保持较大值,重新变为空中雾层。4)雾前1~2 h地面及植被表明温度显著上升,个别升温率达1℃/h,对应时段地面相对湿度达到饱和,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区别,对预报宣恩山地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8.
近些年来较多旧石器遗址逐渐在秦岭南麓汉江流域被发现和研究,其中少数遗址开展了测年研究工作,研究揭示出这些遗址年代横跨了早、中和晚更新世,但总体而言年代序列仍显薄弱。基于磁性地层学、黄土-古土壤序列和释光定年法在第四纪黄土堆积中的成功应用,我们采用这3种方法组合的综合定年策略对汉江流域郧县盆地内的柳陂酒厂和吴家沟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测年研究。柳陂酒厂遗址剖面深度为18.0 m,其0.6 m、 0.8 m和1.1 m处的释光年代分别为126±8 ka、 145±15 ka和154±11 ka,因此该遗址上层石器文化层的年代为0.15~0.13 Ma;在剖面13.5 m处发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时结合磁化率曲线和野外地层,以及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情况,我们推断下层石器文化层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约为0.78~0.71 Ma。吴家沟遗址剖面深度为9.0 m,在6.2 m处也出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样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我们推断其石器文化层也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与柳陂酒厂遗址下层石器文化层同期,约为0.78~...  相似文献   
49.
近些年来较多旧石器遗址逐渐在秦岭南麓汉江流域被发现和研究,其中少数遗址开展了测年研究工作,研究揭示出这些遗址年代横跨了早、中和晚更新世,但总体而言年代序列仍显薄弱。基于磁性地层学、黄土-古土壤序列和释光定年法在第四纪黄土堆积中的成功应用,我们采用这3种方法组合的综合定年策略对汉江流域郧县盆地内的柳陂酒厂和吴家沟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测年研究。柳陂酒厂遗址剖面深度为18.0 m,其0.6 m、 0.8 m和1.1 m处的释光年代分别为126±8 ka、 145±15 ka和154±11 ka,因此该遗址上层石器文化层的年代为0.15~0.13 Ma;在剖面13.5 m处发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时结合磁化率曲线和野外地层,以及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情况,我们推断下层石器文化层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约为0.78~0.71 Ma。吴家沟遗址剖面深度为9.0 m,在6.2 m处也出现了B/M地磁极性倒转,同样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我们推断其石器文化层也处于S7古土壤层,年代与柳陂酒厂遗址下层石器文化层同期,约为0.78~...  相似文献   
50.
王何予  郭生练  王俊  田晶 《水文》2023,(2):35-40
从幸福河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目标出发,结合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构建适用于幸福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防洪、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节约、水文化共6个准则层及30个具体指标。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对评价区域分级,将“幸福”程度分为1~5星级。使用主客观赋权方法,综合幸福河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标,对湖北省县(市)区汉江幸福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2个地区大部分为3星级,上中游幸福程度高于下游,影响幸福程度主要因素是水污染和水资源总量减少。评价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可为湖北省幸福河的评价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